
[DiZhu,Mountain] 山名,位于河南三门峡以东黄河急流中,形象像柱
亦作“ 砥砫 ”。1.山名。又称 厎柱山 、 三门山 。在今 河南省 三门峡市 ,当 黄河 中流。以山在激流中矗立如柱,故名。今因整治河道,山已炸毁。《文选·宋玉<高唐赋>》:“交加累积,重迭增益,状若 砥柱 ,在 巫山 下。” 李善 注:“ 砥柱 ,山名。”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 砥柱 ,山名也,昔 禹 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 河 , 河 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 砥柱 也。” 明 何景明 《渡河》诗:“洪源下积石, 砥柱 屹嵯峨。” 清 金农 《东冈望砥柱山》诗:“ 砥柱 高峰儼帝囷,每于檐隙挹鲜新。”
(2).比喻能负重任、支危局的人或力量。 宋 陈亮 《<三国纪年>序》:“《春秋》,事几之衡石、世变之砥柱也。” 明 徐渭 《季先生入祠祭文》:“当其仕也,为砥柱於风波之中,有举世所难言者而独言之,举世所难行者而独行之。”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射策》:“有是父,有是子,咸知家学之渊源;难为弟,难为兄,足壮朝端之砥柱。” 清 杨棨 《感事》诗:“方倚隻身为砥砫,枉遭众口毁长城。” 清 方文 《都昌怀古·陶桓公侃》诗:“清谈能误国,砥柱在陶 公 。” ********* 《中国对反侵略阵线应有的态度》:“ 中国 二十二个月来的英勇抗战的光荣历史,已使她成为国际上反侵略的一个砥柱。”
砥柱是汉语中具有双重含义的复合词,其核心意义源于地理与文化的双重意象。从字义解析,“砥”指质地细腻的磨刀石,引申为“磨砺、支撑”;“柱”为直立承重的构件,象征支柱。二者组合后,其含义可分为以下层次:
地理实体
特指黄河中的砥柱山,位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记载:“砥柱者,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此处描述其作为黄河急流中的天然石岛,以“屹立激流”的自然特征成为中华文明的地理标志。
文化象征
引申为“在动荡环境中能担当重任、起支撑作用的个体或群体”。《晏子春秋·内篇谏下》最早以“砥柱”喻人:“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后演变为成语“中流砥柱”,《现代汉语词典》定义为“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如文天祥在宋元战争中被誉为“民族精神的砥柱”。
语言应用
现代汉语中多用于书面语,常见于政论、历史论述领域。例如:“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引自《人民日报》社论)。该词隐含“历经考验而稳固”“力挽狂澜”的语义色彩,与“栋梁”“基石”构成近义关系,但更强调逆境中的坚韧属性。
“砥柱”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两个层面详细解析:
一、本义(地理实体) 指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以东黄河急流中的一座山石,古称“砥柱山”或“三门山”。其山体形如立柱,矗立于激流中央,故得名。该山因河道整治工程已被炸毁,现不复存在。
二、比喻义 形容在困境或危局中能坚守原则、发挥支柱作用的人或力量。例如:
该词通过自然景观的坚韧形象,抽象化为精神层面的象征,体现中华文化对责任与坚守的推崇。
败笔镑刨琲瓃苍帝谗讟嘲哮丑俗词法聪叡戴仰登科録电车断脊断纸馀墨方别方垂分另粪土覆塞寒畯皓锷荒俭黄罗帔互合晦滞将军炮剧变距衰卡癶裆冷处理柳翠洛洛马首明论秣马利兵蟠踞闝宿破败五鬼青史留名倾斜度凄凄惶惶人生面不熟弱情生宁生友舍园势合形离时气世俗之见送梅雨随阳天中节团体橐笔外生女吾当香榧乡论虾蛦胁肩累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