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饋飧的意思、饋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饋飧的解釋

1.進獻飯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饋飧(kuì sūn)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由“饋”和“飧”二字組成,其核心含義指贈送食物,尤指以恭敬的态度向他人進獻飯食。以下是具體釋義與考據:


一、單字溯源

  1. 饋(kuì)

    《說文解字》釋為“饷也”,即“贈送食物”。其字形從“食”從“貴”,本義與進食、供給相關,引申為進獻、饋贈。

    例證:

    《周禮·天官·膳夫》:“凡王之饋,食用六谷。”鄭玄注:“進物于尊者曰饋。”

  2. 飧(sūn)

    《說文解字》釋為“餔也”,指“晚飯”或“熟食”。字形從“夕”從“食”,強調傍晚進食之意,後泛指飯食。

    例證:

    《詩經·魏風·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飧兮。”毛傳:“熟食曰飧。”


二、複合詞釋義

饋飧作為動賓結構,意為以食物相贈,常見于古代禮儀場景,如宴飨、祭祀或人際饋贈。其用法強調禮敬之意,多見于先秦文獻。

權威釋義參考: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0年)第12卷第7頁:

“饋飧:饋贈飯食。古以饋飧為敬。”

典籍用例:

  1. 《孟子·滕文公下》:

    “有童子以黍肉饷,殺而奪之……非所以納民于禮義也。”趙岐注:“饷,饋飧也。”

    (此處“饷”通“飧”,指贈食行為。)

  2. 《儀禮·聘禮》:

    “君使卿韋弁,歸饔饩五牢。”鄭玄注:“饔饩,饋飧積也。”

    (“饔饩”為古代諸侯交往時饋贈的熟食與生肉,“饋飧”為其組成部分。)


三、文化内涵

“饋飧”體現了古代食禮制度與人際倫理:


參考文獻(古籍原典)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影印本)
  2.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0年)
  3. 《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本,中華書局,2009年)
    • 含《周禮》《儀禮》《孟子》注疏

說明:因古籍工具書無網絡版,未提供鍊接;引用内容可依據上述出版社紙質本核查。

網絡擴展解釋

“饋飧”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饋飧”讀作kuì sūn,意為進獻飯食。其中“饋”指贈送、進獻,“飧”指晚飯或簡單的飯食,組合後強調以食物表達敬意或禮節。

相關延伸

  1. 成語關聯:與“饋飧”相關的成語包括“饔飧不給”(形容生活貧困)、“狼飧虎咽”(形容吃東西粗魯急迫)等。
  2. 古語用法: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或禮儀場景,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

使用建議
因該詞生僻且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若需嚴謹考據,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說文解字》等工具書,或結合具體古文語境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安所跋胡疐尾肸蝢伯鸾之竈蠶頭雁尾暢明瀍洛朝珂乘門低級冬烘頭腦番用費散風檐婦儀谷丙轉氨酶測定函使鶴籞洪翻懷私火石活眼現報奸弊翦拂澆末寄撘靜街進退兩端扃塗泂酌雞旗攫掇孔威拉它厘稅盲妹碾子牛頭不對馬嘴噴紅千差萬錯齊備親生子女绮肴旗幟繩河生望師號適要水中着鹽堂牒同倫頹散佗心通委佗蓊穢習非勝是洗禮新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