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un away] 逃亡
(1).逃亡。《史記·秦始皇本紀》:“發諸嘗逋亡人、贅壻、賈人略取 陸梁 地。”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政事》:“ 謝公 時,兵厮逋亡,多近竄南塘下諸舫中。”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清廷頒布十九信條特赦黨人》:“雖已逋亡海外,放言高論,不無微瑕。”
(2).指逃亡的人。《陳書·周迪傳》:“外誘逋亡,招集不逞,中調京輦,規冀非常。” 宋 範仲淹 《泰州張侯祠堂頌》:“逋亡幾千,鹹復于田。”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三編第六章第三節:“ 廣陽王 司馬睦 在所封 中山國 内招誘逋亡,私占七百馀戶依附農民。”
“逋亡”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逃亡行為
指因躲避罪責、賦稅或戰亂等逃離原居地的行為。例如《史記》中記載:“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略取陸梁地”(征召曾逃亡者、贅婿和商人攻占陸梁地區)。
逃亡者群體
引申為逃亡的人,如《陳書》提到“外誘逋亡,招集不逞”(對外招引逃亡者,聚集不法之徒)。
近代文獻如《辛亥革命》中,用“逋亡海外”描述革命黨人流亡狀态,延續古義但語境更廣。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背景,可參考《史記》《陳書》等史書原文。
逋亡是一個漢字詞語,包含了逃亡的意思。指的是遠離原居地或規定地方,躲避法律或其他追求者。
逋:辶 + 車,共7畫
亡:亠 + 人,共3畫
逋亡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說文解字》。其中,《說文解字》把“逋亡”解釋為“逃亡”,并稱其為古代的一個詞語。
逋亡的繁體字為「逋亡」。
逋亡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相對較複雜,可以參考古代篆書的寫法:
逋:
逃:寸 + 辵 + 人 + 又,共12畫
亡:
夭 + 亠 + 丷 + 一,共8畫
1. 他因涉嫌犯罪而逋亡了。
2. 推定罪犯在行動中逋亡邊境。
逋逃、逋竊、逋難、亡身逋命、信馬由逋等。
逃亡、亡命、流亡、躲避、遠走高飛。
歸還、歸順、歸途、歸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