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 左思 作。構思十年始成,豪貴之家競相傳抄, 洛陽 為之紙貴。見《晉書·左思傳》。後因以“三都賦”指廣為流傳的名篇。 明 馮惟敏 《不伏老》第四折:“再來不上《三都賦》,此去休過 萬裡橋 。”
《三都賦》是西晉文學家左思創作的骈賦名篇,由《蜀都賦》《吳都賦》《魏都賦》三篇組成,分别描述三國時期蜀都成都、吳都建業(今南京)、魏都邺城(今河北臨漳)的地理風貌、物産及人文特色。以下為詳細解釋:
另有曹魏劉劭所作《趙都賦》《洛都賦》《許都賦》亦被稱為“三都賦”,但傳播度不及左思版本。
如需閱讀原文或了解更詳盡的注釋,可參考《晉書·左思傳》及漢典、搜狗百科等來源。
《三都賦》是一個漢字詞組,由三個漢字組成。它的意思是指"三個都市"或"三個首都"。
拆分部首:三(三點水)+ 都(阝)+ 賦(貝)
筆畫:三(3畫)+ 都(5畫)+ 賦(9畫)
《三都賦》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南朝梁代文學家陶淵明的一篇辭别文章中。陶淵明寫這篇文章是為了告别朋友時使用的,表達了離别之情和希望朋友平安的祝福。
《三都賦》(繁體字)
由于漢字的發展和演變,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差異。根據古籍資料,古時候漢字《三都賦》的寫法可能略有變化,但整體意思與現代相同。
1. 國内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三都賦齊,發展迅速。
2. 三都賦的地位使得這些城市充滿了機遇和挑戰。
組詞:三國、省會都市、賦稅、都市化
近義詞:三大城市、三個中心。
反義詞:單一都市、無都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