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ore (tender) spot] 感到痛苦或疼痛的地方
觸及痛處
(1).感到痛苦或疼痛的地方。 唐 劉肅 《大唐新語·孝行》:“ 裴敬彜 父 知周 ……暴卒。 敬彜 時在 長安 ,忽涕泣謂家人曰:‘大人每有痛處,吾即不安;今日心痛,手足皆廢,事在不測,能不戚乎?’”《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九:“ 寄兒 淚汪汪的走到草房中,摸摸臀上痛處道:‘甚麼九錫,九錫,倒打了九下屁股。’”
(2).指隱痛的所在。 曹禺 《北京人》第二幕:“﹝ 江泰 ﹞不覺談到自己的痛處,捶胸。” 趙樹理 《三裡灣·天成革命》:“她媽出去以後,她躲在門裡聽到的評論,大體上和她媽聽到的差不多,特别刺到她的痛處的,是‘一頭抹了、一頭脫了’這句話。” 楊朔 《滇池邊上的報春花》:“我很想問問她文面的原因,又怕碰了她的痛處,不大好問。”
“痛處”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字面解釋
指身體或心理上感到痛苦或疼痛的具體位置。例如,受傷的傷口、疾病引發的疼痛部位等。
引申含義
也可比喻人内心隱藏的弱點、難以釋懷的往事或精神層面的創傷。如“這句話戳中了他的痛處”,即觸及了對方不願被提及的敏感話題或情感弱點。
該詞在文學或口語中常帶有情感色彩,使用時需注意語境是否涉及隱私或敏感内容。如需更詳細釋義,可參考權威詞典如《漢典》或《滬江線上詞典》。
《痛處》是一個常用的詞語,它指的是事物或人的身體、心靈上受到傷害、受苦的地方。在日常生活中,這個詞常用來形容人們感到痛苦、困擾的地方。
《痛處》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疒和虍,它的總共有12個筆畫。
《痛處》起源于古代漢語,并經過演變使用至今。它通常由兩個漢字組成,表達了人們在生活中遭受到傷害、痛苦的經曆。
《痛處》是《痛處》的繁體字,它與繁體字有着細微差異,但表達的意思是相同的。
在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中,對于《痛處》這個詞的寫法也有一些變化。古時候的寫法是“痛處”,與現代漢字寫法稍有不同,但仍然能夠準确表達它的意思。
1. 我的傷口是最痛處,需要立即處理。
2. 這個問題一直困擾着我,成為我的心理痛處。
1. 痛點:指的是某個問題或事物的薄弱、困難的地方。
2. 痛楚:表示極度痛苦,多用來形容身體上的疼痛。
3. 痛快:指心情舒暢、愉悅無比。
1. 痛苦:指身體或心理上感到的疼痛,與《痛處》意思接近。
2. 困擾:表示心情上受到困惑、煩惱。
3. 苦楚:多指身心上受到的痛苦和折磨。
1. 欣慰:表示心情舒暢、滿足、愉快。
2. 輕松:指人沒有壓力,心情寬松自在。
3. 安逸:指人生活無憂,心境甯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