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炮炙的意思、炮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炮炙的解釋

[prepare Chinese medicine by roasting it in a pan] 炮制中藥;燒烤;烘烤

詳細解釋

(1).烘烤;燒烤。 唐 李白 《秋獵孟諸夜歸置酒單父東樓》詩:“一掃四野空,喧呼鞍馬前,歸來獻所獲,炮炙宜霜天。” 康有為 《大同書》癸部第一章:“後有智者踵事增華,食則為之烹飪、炮炙、調和則益樂。”

(2).炮制(中藥飲片)。 宋 範成大 《問天醫賦》:“訪 和扁 以制度,招 桐雷 使炮炙。”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炮炙,是中醫藥學術語,指對中藥材進行加工處理的傳統方法,旨在改變藥性、降低毒性、增強療效或便于儲存使用。其核心含義包括:

  1. 定義與目的

    炮炙泛指通過火制、水制或水火共制等方法處理藥材。主要目的包括:

    • 減毒去烈:降低或消除藥物的毒性、刺激性或副作用(如炮制半夏、附子以減毒)。
    • 增效改性:增強藥物療效,改變藥性(如酒炙大黃增強活血功效,蜜炙甘草增強補中作用)。
    • 矯味矯臭:改善藥物的不良氣味或味道(如麸炒僵蠶減少腥味)。
    • 利于貯藏:幹燥藥材防止黴變,或便于粉碎煎煮(如切制、烘焙)。
  2. 方法分類

    傳統炮炙法主要分為四類:

    • 火制法:直接或間接用火加熱處理,包括(清炒、麸炒、土炒)、(用液體輔料拌炒,如蜜炙、酒炙、醋炙、鹽炙)、(高溫燒煅)、(裹物慢烤)、烘焙等。
    • 水制法:用水或溶液處理,如(去鹽分、腥味)、(軟化切片)、水飛(制極細粉)等。
    • 水火共制法:結合水、火處理,如(沸水焯)等。
    • 其他制法:如發酵(制神曲)、發芽(制麥芽)、制霜(去油成霜)等。
  3. 術語辨析

    “炮”與“炙”在古文獻中常分别指代不同火制法:“炮”多指高溫急火處理(如炮姜),“炙”則強調用輔料拌炒(如炙黃芪)。現代統稱“炮炙”或“炮制”涵蓋所有加工技術。

  4. 曆史與規範

    炮炙技術曆史悠久,《雷公炮炙論》(南北朝)是現存最早專著。現代執行标準以《中國藥典》及《中藥炮制規範》為依據,确保用藥安全有效。

參考文獻來源

  1. 李時珍《本草綱目》(1593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本。
  2.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年版),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ISBN 978-7-5214-1574-2。
  3. 龔千鋒主編《中藥炮制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規劃教材),中國中醫藥出版社。ISBN 978-7-5132-3437-5。

網絡擴展解釋

“炮炙”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可從曆史演變和現代應用兩個層面理解:

一、詞源與基本含義

  1. 古代烹饪方法
    “炮”與“炙”最初指兩種不同的食物加工方式:

    • 炙:将生肉直接置于火上烤制,常用于新鮮肉類()。
    • 炮:用泥土、樹葉等包裹食物後埋入火中煨熟,避免直接燒焦,適合質地幹硬或鮮嫩的食材()。
      唐代李白詩句“炮炙宜霜天”即描述秋季燒烤食物的場景()。
  2. 中藥學術語的演變
    南北朝時期,“炮炙”被借用于指代中藥材的加工處理,成為“炮制”的同義詞()。宋代《雷公炮炙論》是首部系統記載藥材加工方法的專著()。


二、現代應用:中藥炮制

在中醫藥領域,“炮炙”(或稱“炮制”)是藥材加工的核心技術,主要目的包括:

  1. 降低毒性:如附子需炮制以減毒。
  2. 增強藥效:通過炒制、酒炙等方法激發藥性。
  3. 便于保存:幹燥、發酵處理延長保質期()。
  4. 去除雜質:清洗、篩選非藥用部分()。

三、現代語境的使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炮炙方法(如炒、煅、蒸等),可參考《雷公炮炙論》及現代中醫藥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愛不釋手犴狴杯酒戈矛笾豆出差杵瓜棰頓儲主大田作物頂牛帝辇之下番邦法物鳳炬粉巾服習高陽公子顧後瞻前耾耾鴻疏畫材僭居假女嫉惡若仇浄泊金蓮寶相軍器句斟字酌雷鳴瓦釜勒姐廉苫陵次輪流梅仁盟好銘佩某地黏黏搭搭盤杅偏窳三微生受沈寂石林蔬甲説結舒釋數說遂賞貪迷同席旺相僞戾微息紊裂無寥賴相質遐險瑕摘襲凡蹈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