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尋訪梅花。 宋 陸遊 《初冬夜宴》詩:“泛菊已成前日夢,探梅又續去年狂。” 明 陳汝元 《金蓮記·賜環》:“笑貂裘玉樓粟起,探梅時節。”
“探梅”一詞在不同語境中主要有以下含義和延伸:
探梅字面意為尋訪梅花。這一行為常見于古典詩詞,指人們在特定時節(如深冬或初春)前往山野、園林等地觀賞梅花,帶有主動探尋的意境。例如宋代陸遊詩句“探梅又續去年狂”,明代陳汝元《金蓮記》中“探梅時節”,均以“探”字體現尋覓梅花的動态過程。
探尋雅趣
古人用“探”而非“賞”,因梅花常生于幽靜之處(如山間、溪邊),需循香或依記憶尋訪,如“探寶”般充滿意趣。楊萬裡《探梅》詩雲“一樹梅花開一朵,惱人偏在最高枝”,既寫梅之孤傲,也暗含尋覓的欣喜與遺憾。
時節與意境
“探梅”強調含苞待放的賞梅最佳時機(如驚蟄前後),過早則花未開,過晚則已凋零。這種對時機的把握,延伸出通過細微變化推測事物趨勢的寓意。
品格象征
梅象征高潔堅韌,“探梅”亦寄托文人追求脫俗境界的情懷。如名字解析中,“探”含探索、尋求之意,“梅”喻志向高潔,組合寓意追尋美好品質。
這些詩句展現了“探梅”不僅是賞花行為,更是一種與自然對話、寄托心志的文化符號。
探梅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探”和“梅”兩個字組成。它的意思是尋找、探尋梅花。
“探”字的部首是手,是一個象形字,共有11個筆畫。而“梅”字的部首是木,是一個形聲字,共有10個筆畫。
“探梅”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杜牧的《梅花》詩中,形容了他秋天尋找梅花的場景。後來,“探梅”逐漸成為了尋找梅花或欣賞梅花的常用詞彙。
在繁體字中,“探”字的形狀與簡體字相同,而“梅”字的寫法稍有不同,筆畫較多,字形更為複雜。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但是,“探梅”這個詞的寫法并沒有太大的差異。
1. 愛梅的人總是喜歡在寒冷的冬天去探梅。
2. 我們約定了明天一起去山上探梅。
探訪、探親、探險、探索、觀梅、賞梅、品梅、尋覓等。
尋梅、尋花、覓梅、覓花。
漠視、忽略、不理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