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东征的意思、第一次东征的详细解释
第一次东征的解释
1925年1月,占据广东东江地区的军阀陈炯明,在英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支持下,乘*********北上之机,以“救粤军总司令”名义,率部进犯广州。广东革命政府以粤、滇、桂、湘各军组成东征联军,以黄埔军校教导团和学生军为主力,于3月底击溃陈炯明主力。4月20日,滇军进驻惠州,第一次东征胜利结束。
词语分解
- 第一的解释 ∶排在最前的 排名第一 ∶首要的,最重要的质量第一详细解释.等第次序居首位或首位的。《史记·吕太后本纪》:“太傅 产 、丞相 平 等言, 武信侯 吕禄 上侯,位次第一,请立为 赵王 。” 宋 苏
- 东征的解释 .向东征伐。《诗·小雅·渐渐之石》:“武人东征,不皇朝矣。” 郑玄 笺:“将率受王命东行而征伐。” 汉 扬雄 《甘泉赋》:“函甘棠之惠,挟东征之意。” 唐 李商隐 《随师东》诗:“东征日调万黄金,
专业解析
第一次东征(dì yī cì dōng zhēng)
汉语词典释义:指1925年(民国十四年)国民革命军为讨伐广东军阀陈炯明,由广州向粤东地区发动的首次军事行动。该词为历史专有名词,由序数词“第一次”与动词性词组“东征”(指向东征讨)复合构成,特指国共合作背景下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关键战役。
一、核心背景
1924年国共合作后,广州成立革命政府,但军阀陈炯明盘踞东江流域,勾结帝国主义势力企图颠覆政权。为统一广东、推进北伐,革命政府以黄埔军校学生军为主力发起东征,目标为肃清陈炯明部。
二、军事进程
- 时间与路线:1925年2月1日启程,分右、左、中三路,主力右路军经东莞、淡水直指汕头。
- 关键战役:淡水之战(2月15日)以军校教导团夜袭破城;棉湖之战(3月13日)以千余兵力击溃陈炯明主力林虎部万余人。
- 结果:4月底攻克梅县、潮汕,陈炯明残部退入闽赣,粤东全境光复。
三、历史意义
此役为黄埔军校首次实战,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首创军队政治工作制度;巩固了革命根据地,为后续北伐奠定基础,标志国民革命从理论转向武装斗争实践。
参考资料
- 军事科学院《中国近代战争史》第三册,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年。
- 李新《中华民国史》第二卷,中华书局,2011年。
-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黄埔军校史料汇编》,详见馆藏档案(编号:GMLS-1925-001)。
网络扩展解释
第一次东征是1925年广东革命政府为讨伐军阀陈炯明发动的军事行动,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指1925年2月至3月,广州革命政府联合多支军队,以黄埔军校学生军为主力,对盘踞广东东江地区的军阀陈炯明发起的进攻战役。此次战役巩固了国民革命基础,是国共合作的重要军事实践。
二、背景与起因
- 政治背景:孙中山北上后,陈炯明在英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支持下,自称“救粤军总司令”,企图进攻广州。
- 军事目标:为统一广东、筹备北伐,广东革命政府于1925年1月发布《东征宣言》,组建约5万人的东征联军。
三、战役关键节点
-
淡水之战(1925年2月)
- 黄埔军校教导团组成“奋勇队”,半小时攻破东江门户淡水城。
- 击溃陈炯明部洪兆麟援军,奠定战役初期胜局。
-
棉湖战役(1925年3月)
- 黄埔学生军以少胜多,在惠州棉湖地区击溃林虎部主力,被国民党称为“国民革命之发扬”的关键战役。
-
追击与收尾
- 联军分三路东进,攻占潮州、汕头等地,至4月20日滇军进驻惠州,战役结束。
四、历史意义
- 军事上:首次验证黄埔军校新式军队战斗力,为后续北伐积累经验。
- 政治上: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强化国共合作机制,周恩来等共产党人参与指挥。
五、相关人物
- 主要指挥官:蒋介石(参谋长)、周恩来(政治部主任)、叶剑英(粤军参谋长)。
如需进一步了解战役细节,可参考高权威性来源如、7等。
别人正在浏览...
班操闭塞眼睛捉麻雀避缩钵囊彩棚残丑吃得下池绋丹艧顶大斗酒蕃人蒶藴负纤棺尸郭索行市撼雷回锅徽束混错活脱简单化笺纹宽饮溃引鬣戟剺耳立瓜流潢丽语挛踠暝阴娘杀拗项癄瘁欺猾侵滥娶媳妇人学煞车刹手锏申释双笔説不响私心自用苏武节碳酸讨试天生尤物委备味谏违爽文本毋车五酉下里仙伎消烁蟹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