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獬豸冠的意思、獬豸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獬豸冠的解釋

(1).古代禦史等執法官吏戴的帽子。 漢 蔡邕 《獨斷》:“法冠, 楚 冠也…… 秦 制執法服之。今禦史廷尉監平服之,謂之獬豸冠。”《後漢書·輿服志下》:“法冠,一曰柱後。高五寸,以纚為展筩,鐵柱卷,執法者服之,侍禦史、廷尉正監平也。或謂之獬豸冠。獬豸,神羊,能别曲直, 楚王 嘗獲之,故以為冠。” 明 無名氏 《霞箋記·中丞訓子》:“官居侍禦立朝班,鐵面丹心獬豸冠。”《人民文學》1981年第4期:“頭戴黑色獬豸冠的宮中執法走到 嬴政 身邊,垂身而立。”

(2).指禦史等執法官吏。 唐 韋縠 《杜侍禦送貢物戲贈》詩:“ 越 人自貢珊瑚樹, 漢 使何勞獬豸冠。” 元 關漢卿 《玉鏡台》第一折:“生前不懼獬豸冠,死來圖畫麒麟像。” 清 方文 《寄任玉成禦史》詩:“舊京人物凋零盡, 江 北猶餘獬豸冠。”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獬豸冠是中國古代執法官吏佩戴的特殊冠飾,其含義和象征意義可從以下五個方面綜合解析:

  1. 基本定義與起源 獬豸冠源于神話神獸獬豸(獨角獸),傳說它能辨是非曲直,會用角觸邪惡之人。據《後漢書·輿服志》記載,楚文王獲獬豸後仿其角制冠,象征執法者的公正權威,因此得名。

  2. 形制特征 冠高五寸,頂部有鐵制柱卷,形似獬豸獨角,材質堅硬寓意執法者剛正不阿,故又稱「鐵冠」。秦漢時期成為禦史、廷尉等司法官員的标志性服飾。

  3. 象征意義 佩戴獬豸冠者需如獬豸般明辨善惡,體現古代「神判」思想向制度化司法的過渡。唐代張謂詩句「漢使何勞獬豸冠」便借指執法者的使命。

  4. 曆史演變 漢代起被納入官員服飾體系,明清時期仍沿用,如十三陵神道石像中的獬豸形象。明代無名氏《霞箋記》用「鐵面丹心獬豸冠」強化其剛毅象征。

  5. 特殊語境延伸 少數文獻(如現代詞典)将其引申為形容人驕傲自負的成語,但此用法非主流,可能與「獬豸獨角顯威嚴」的視覺聯想相關。

以上内容綜合自《後漢書》、詩詞典故及考古發現,完整信息可查閱《輿服志》《異物志》等古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獬豸冠》的意思

《獬豸冠》(xìè zhì guàn)是一種中國傳統的帽子,用以指稱古代高官所戴的一種華麗頭飾。該詞也可用于比喻某個人的地位或威望。

獬豸冠的部首和筆畫

獬(xì)的部首為獣(shòu),它在現代漢字中屬于“犬部”音符合部首。獬的總筆畫數為17。

豸(zhì)的部首為豕(shǐ),它在現代漢字中屬于“豕部”音符合部首。豸的總筆畫數為6。

冠(guàn)的部首為冖(mì),它在現代漢字中屬于“冖部”形符合部首。冠的總筆畫數為9。

獬豸冠的來源與繁體

獬豸冠一詞起源于中國古代,源自漢族傳統服飾文化。獬豸冠的繁體寫法為「獬豸冠」,與簡體字相同。

古代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獬」的形狀較為複雜,上方有一個較大的「犬」形狀,下方有三個小五角星狀的齒。「豸」的古字形狀與現代相似,呈現一個豬頭的形狀。而「冠」的古代寫法中,類似于現代的寫法,但形狀稍有差異。

例句

1. 他戴着獬豸冠,威嚴而莊重。

2. 這位官員秉持謙恭的态度,沒有被獬豸冠冠名所壓倒。

組詞

獬豸冠的相關詞組:

1. 獬豸(xìè zhì):指獬豸形象,古代傳說中的神獸。

2. 獬豸服(xìè zhì fú):指佩戴具有獬豸圖案的服裝。

3. 冠服(guàn fú):指古代官員所穿戴的帽服。

近義詞

獬豸冠的近義詞:

1. 冠冕(guàn miǎn):指正式場合戴的頭飾,象征權威和尊貴。

2. 頭冠(tóu guàn):指古代士人或官員戴的帽子。

反義詞

獬豸冠的反義詞:

平民帽(píng mín mào):指普通人所戴的一般帽子,沒有象征特殊地位或威望的頭飾。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