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務之馀暇。 宋 韓琦 《登廣教院閣》詩:“岑寂禪扉啟畫關,公餘為會一開顔。” 明 袁宗道 《送别謝在杭司理東昌》詩之二:“公餘尋古蹟,先上 魯連臺 。”《紅樓夢》第七八回:“這 恒王 最喜女色,且公餘好武,因選了許多美女,日習武事。”
“公餘”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公務或辦公之外的閑暇時間。以下是詳細解釋:
古代文獻
詩詞引用
宋代陳與義、唐代杜牧等詩人常以“公餘”入詩,表達對閑暇時光的珍視,如“百歲頑身萬古心”(《萬玉亭》)。
“公餘”一詞從古至今均強調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既體現古代文人的雅趣,也適用于現代人時間管理的語境。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上述來源。
公餘是一個中文詞彙,意思是剩餘、多餘、閑暇等。它表示某事物或某人在主要事務之外所擁有的額外、不被需求之物或時間。
公餘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八”和“予”。其中,“八”的筆畫數為2,而“予”的筆畫數為4。
公餘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它的字面意思是“公共之餘”,主要指剩餘的公共時間或物品。
公餘的繁體字為「公餘」。在繁體字中,“公”的形狀更加複雜,而“餘”則是由“食”和“餘”兩個部分組成。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公餘的寫法與現在相比略有不同,但意思和用法并無大的差異。
1. 我工作之餘常常會将公餘時間用于讀書。
2. 這些材料是項目完成後的公餘部分。
3. 他用公餘時間學習了一門新的技能。
公餘可以與其他詞彙組成一些複合詞,例如:
1. 公餘時間 – 指工作之外的空閑時間
2. 公餘資源 – 指剩餘的、未被利用的資源
3. 公餘款項 – 指未被使用的剩餘資金
公餘的近義詞可以包括多餘、剩餘、富餘等詞彙,而反義詞可以是不足、匮乏、緊缺等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