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堤。《宋史·宋昌言傳》:“ 熙寧 初, 河 決 棗彊 而北。 昌言 建議,欲於 二股河 口西岸新灘,立土約,障水,使之東流。”
“土約”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土堤:指用土壤修築的堤壩,主要用于水利工程中的防水或導流。該釋義源自《宋史·宋昌言傳》中記載的治河案例:“欲于二股河口西岸新灘,立土約,障水,使之東流”。
詞源與結構
曆史應用
宋代文獻中記載了土約在河道治理中的實際應用,例如通過築堤改變河流走向,防止水患。
如需進一步探讨古代水利術語或成語用法,可提供具體語境以便補充分析。
土約是一個漢語詞語,指的是農民用于耕作的一塊塊小塊田地。土約也可以指耕地的約定和鄉約。
土約的拆分部首是土,共有5個筆畫。
土約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豳風·土陶》中,意味着用土砌成的田界。《說文解字》将其解釋為"土牆"之意。繁體字為「土約」。
在古代,土約的漢字寫作為「土籥」。後來逐漸演變成現代的「土約」。
1. 農村裡的土約一片片連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美麗的田園畫卷。
2. 我們的土約要按時耕種,不能荒廢。
1. 土地:指的是地球表面的陸地部分。
2. 田約:指的是農民之間關于田地使用的協議。
3. 土壤:指的是地面上的土層。
農田、田地、田地
水域、海洋、湖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