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折契的意思、折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折契的解釋

折券。 漢 荀悅 《漢紀·高祖紀一》:“嘗從 王媪 、 武負 貰酒,每飲醉,留寝其家。上嘗見光怪, 負 等異之,輒折契棄券而不責。” 南朝 梁 任昉 《奏彈劉整》:“ 整 之撫姪,食有故人。何其不能折契鐘庾,而襜帷交質,人之無情,一何至此!” 清 黃宗羲 《光祿大夫太子太保徐公神道碑銘》:“母黨式微。公折契田廬曰:‘俾無忘太夫人之德。’”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折契"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語義特征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詞源和文獻用例兩個層面解析:

一、本義溯源 "折"在《說文解字》中釋為"斷也",本指竹木的折斷,後引申為毀壞、終止義。"契"在甲骨文中作"㓞",象以刀刻齒形,《周禮·質人》鄭玄注:"取予市物之券也",指古代作為憑證的契約文書。二字組合構成動賓結構,字面意為毀壞契約憑證。

二、文獻義項

  1. 債務清償:《漢書·高帝紀》顔師古注:"折契,猶言毀契,謂不責其報",指銷毀債務憑證以示免除債務。此用法常見于漢唐文獻,如《後漢書·樊宏傳》載"折契止訟",即通過銷毀借貸契約平息糾紛。

  2. 盟約解除:《春秋繁露·深察名號》載"折契之盟",指通過儀式性毀壞盟書解除同盟關系。這種用法帶有古代盟誓文化的儀式特征。

三、語義演變 宋代以後衍生出抽象義,如《朱子語類》卷五十三:"折契者,斷割分明也",引申為決斷分明之意。現代漢語中該詞已罕用,但在研究古代契約制度、債務關系等曆史領域仍具學術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折契”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hé qì(非“zhé qì”),其核心含義與古代契約的解除或毀棄有關。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折契”字面指撕毀或廢棄契約(券),引申為因特殊原因終止約定、交情或債務關系。其構成:

具體解釋

  1. 曆史用例
    據《漢紀·高祖紀一》記載,劉邦早年賒酒時,店家因見其身上有奇異光芒,主動“折契棄券”,免除債務。此處“折契”指撕毀債務憑證,放棄追讨。

  2. 應用場景

    • 解除債務:如古代商人或債主主動廢棄借據;
    • 終止關系:形容朋友斷交、合作破裂等,如南朝文獻提到“不能折契鐘庾”(無法履行約定);
    • 特殊讓步:因意外或情誼主動放棄既定義務。

現代用法

現代語境中,“折契”較少使用,但可用于比喻性表達,如:

注意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漢紀》或南朝任昉的奏疏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癹骫炳炳烺烺不識擡舉宸輿廚戶大有文章雕饬凍筆覆局鬼把戲桂條酣飲合二為一宏辯荒城火燒雲斤墨駒掇酷忍袴腰帶拉近胡琅笈麗麗林池龍爪書路車馬杜買補暮夜無知粘糊潘妃前世清靓情怨青州從事窮寵窮昊胊衍人民群衆沙丁魚賞光燒毀少内生事擾民賒贳市擔世短識空便獅子身中蟲水晶丸太甯聽窗廷鞠通法拓撲瓦雞無眚詳解小刻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