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折券。 漢 荀悅 《漢紀·高祖紀一》:“嘗從 王媪 、 武負 貰酒,每飲醉,留寝其家。上嘗見光怪, 負 等異之,輒折契棄券而不責。” 南朝 梁 任昉 《奏彈劉整》:“ 整 之撫姪,食有故人。何其不能折契鐘庾,而襜帷交質,人之無情,一何至此!” 清 黃宗羲 《光祿大夫太子太保徐公神道碑銘》:“母黨式微。公折契田廬曰:‘俾無忘太夫人之德。’”
“折契”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hé qì(非“zhé qì”),其核心含義與古代契約的解除或毀棄有關。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折契”字面指撕毀或廢棄契約(券),引申為因特殊原因終止約定、交情或債務關系。其構成:
曆史用例
據《漢紀·高祖紀一》記載,劉邦早年賒酒時,店家因見其身上有奇異光芒,主動“折契棄券”,免除債務。此處“折契”指撕毀債務憑證,放棄追讨。
應用場景
現代語境中,“折契”較少使用,但可用于比喻性表達,如: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漢紀》或南朝任昉的奏疏原文。
折契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改變約定或規定。它可以用來形容人們在一件事情上達成的約定被突然改變或違反。
折契的部首是手,或稱為扌,表示與手有關。它的筆畫數為7,其中橫畫2畫,豎畫3畫,撇畫1畫,捺畫1畫。
折契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它是從古字“穸”演變而來,形狀有點類似于扇子。在繁體字中,折契的寫法為“折㑧”,其中的㑧是其繁體形式。
在古代,折契的寫法稍有不同。它的古字形狀更加簡化,類似于一個旋轉的十字維,由此可見,折契的意思可能與改變或違反舊有規定有關。
1. 在籤訂合同之後突然折契是不誠實的行為。
2. 他們本來答應會幫忙,但最後卻折契了約定。
折契的相關詞彙有:
折契的近義詞包括:違約、食言、失信。
折契的反義詞包括:遵約、守信、信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