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凫山 和 繹山 。均在 山東省 鄒縣 。《詩·魯頌·閟宮》:“保有 鳧 繹 。” 毛 傳:“ 鳧 ,山也。 繹 ,山也。”繹,一本作“ 嶧 ”。 宋 蘇轍 《送顔複赴阙》詩:“簞瓢未改安貧性, 鳧 繹 猶傳直道餘。”
“凫繹”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指凫山和繹山(或寫作“峄山”)兩座山,均位于今山東省鄒城市(原鄒縣)境内。該詞常見于古籍與文學作品中,屬于地理專有名詞。
文獻出處
相關補充
該詞主要用于描述山東鄒城的兩座曆史文化名山,兼具地理與文學意涵。
《凫繹》(fú yì)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鴨子遊走、行走”。凫指的是野鴨,繹表示行走動作。
《凫繹》的部首是“鳥”(鳥)和“糸”(纟),共計16個筆畫。
《凫繹》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鴻雁》中的一篇古代詩歌之中。在古代,人們通過觀察鳥類的行動來揣測自然界的變化,鳥類的行走活動往往被用來象征人類的行為或心情。
《凫繹》是《凫繹》的繁體字形。
在古代,漢字寫法有所變化,所以《凫繹》在不同的時期可能會有不同的寫法。根據古代字書《說文解字》,《凫繹》的古漢字寫法為:“鳧繹”,表示凫繹的原始形态。
1. 小溪中的凫繹片片,形成了一幅美麗的畫面。
2. 他的文字凫繹流暢,詩意悠遠。
組詞:凫兮(形容野鴨的聲音)
近義詞:鳥行、雁行
反義詞:止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