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凫山 和 繹山 。均在 山東省 鄒縣 。《詩·魯頌·閟宮》:“保有 鳧 繹 。” 毛 傳:“ 鳧 ,山也。 繹 ,山也。”繹,一本作“ 嶧 ”。 宋 蘇轍 《送顔複赴阙》詩:“簞瓢未改安貧性, 鳧 繹 猶傳直道餘。”
"凫繹"(fú yì)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典籍的專有名詞,特指兩座相鄰的山脈,具有明确的地理與文獻依據。其詳細釋義如下:
凫繹指古代魯國(今山東境内)的兩座山:
《詩經》注疏
《詩經·魯頌·閟宮》載:"保有凫繹,遂荒徐宅。" 漢代《毛傳》注:"凫,山也;繹,山也。"
唐代孔穎達《毛詩正義》進一步考證:"凫山與繹山,皆魯地之山名。"
地理典籍佐證
北魏郦道元《水經注·泗水》載:"泗水又南迳魯國鄒山東南,峄山在鄒縣北……凫山在縣西南。"
清代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山東兖州府》明确标注:"凫山在鄒縣西南六十裡,繹山在縣東南二十裡。"
字義解析
凫繹二山因《詩經》記載成為魯國疆域的象征,後世文人常以"凫繹"代指魯地山川。如宋代蘇轼《登常山絕頂廣麗亭》詩:"相将叫虞舜,遂欲歸蓬萊。凫繹泣秋露,年年寄綠苔。" 即以凫繹借喻齊魯山水。
該詞屬文言專名,現代漢語極少使用,僅見于研究《詩經》、曆史地理或古代文化的學術著作中。
結論:"凫繹"是魯國凫山與繹山的合稱,其釋義根植于《詩經》注疏及曆代地理典籍,具有明确的曆史地理指向性。
“凫繹”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指凫山和繹山(或寫作“峄山”)兩座山,均位于今山東省鄒城市(原鄒縣)境内。該詞常見于古籍與文學作品中,屬于地理專有名詞。
文獻出處
相關補充
該詞主要用于描述山東鄒城的兩座曆史文化名山,兼具地理與文學意涵。
白煮抱素懷樸飽佚八陣法北纮犇濑不開眼逞學朾螘慈悲為懷辭氣大寬轉黨人碑滴零搭拉飜飛敷腴凫舟趕及光落落官架子管彤龜鶴遐壽詭戾跪踏闆國籍龢甯猴皮筋兒懽哥回處士狐嵌加班費袷辂鷑鸠赍領居哀俱樂部量劑獵名榴環台眉尾鳴哀墨務官籤牌敲更騎乘清舉人心惟危宂辭容堂桑域閃石閃跳神藏矢夫疏宕不拘說那裡話同師維口食吳語孝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