畎夷的意思、畎夷的詳細解釋
畎夷的解釋
即 犬戎 。又稱混夷、昆夷。古 戎 人的一支,在 殷 周 時居于我國西北部。《尚書大傳》卷四:“ 文王 受命……四年伐 畎夷 。” 鄭玄 注:“ 畎夷 , 混夷 也。《詩》雲:‘ 混夷 駾矣,四年伐之。’”《史記·匈奴列傳》:“其後百有餘歲, 周 西伯昌 伐 畎夷 氏。” 司馬貞 索隱:“ 韋昭 雲:‘《春秋》以為 犬戎 。’ 大顔 雲:‘即 昆夷 也。’”
詞語分解
- 畎的解釋 畎 ǎ 田地中間的溝:畎渎。畎畝(田間,田地)。 筆畫數:; 部首:田; 筆順編號:
- 夷的解釋 夷 í 中國古代稱東部的民族:東夷。九夷(古時稱東夷有九種)。 中國舊時指外國或外國的:華夷雜處(?)。 平,平坦,平安:化險為夷。 弄平:夷為平地。 消滅:夷滅。族夷(誅殺犯罪者家族)。 等輩:“諸
網絡擴展解釋
畎夷(拼音:quǎn yí)是中國古代西北地區的一支少數民族,屬于戎人的分支,在不同曆史文獻中也被稱為犬戎、混夷或昆夷。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名稱與族屬
- 畎夷是古代西戎的一支,主要活動于殷商至西周時期,以遊牧為生,與中原王朝長期存在沖突。
- 名稱演變:在不同文獻中,畎夷與“犬戎”“混夷”“昆夷”等稱謂互通,可能因方言或時代差異導緻記載不同。例如,《史記》中稱其為“犬戎”,《詩經》則用“混夷”。
2.地理位置
- 畎夷主要分布于今中國西北部,尤其是陝西省泾河、渭河流域一帶。
- 商周時期,其勢力範圍與中原接壤,常與周王朝發生摩擦。
3.曆史事件
- 據《尚書大傳》記載,周文王姬昌在受命四年(約公元前11世紀)曾征伐畎夷,最終使其潰敗逃散。
- 《詩經·大雅·緜》中“混夷駾矣,維其喙矣”描述了畎夷戰敗後的疲敝狀态,印證了周人對其的軍事勝利。
4.文化記載
- 畎夷作為邊疆部族,常被中原文獻視為“蠻夷”,其活動反映了早期華夏族與周邊民族的互動與沖突。
- 《史記·匈奴列傳》等史書将畎夷與匈奴等北方民族聯繫,說明其在古代民族遷徙中的曆史地位。
畎夷是商周時期活躍于西北的遊牧部族,名稱多樣,地理位置明确,與中原王朝既有沖突也有文化交流。其曆史記載散見于《詩經》《尚書大傳》《史記》等文獻,是研究古代民族關系的重要對象。
網絡擴展解釋二
畎夷
畎夷是一個古代漢字,它的意思是河邊的土地或田地。它的字形由兩個部分組成,左邊是“夂”部,右邊是“田”部。
畎夷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 夂:部首是“夂”,總筆畫數為3。
- 田:部首是“一”,總筆畫數為5。
畎夷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爾雅·釋诂》中,其中描述了畎夷為“水足田廣”,即位于水邊的廣闊田地。
在繁體字中,畎夷的寫法沒有變化,仍然保持着原來的樣子。
在古時候,畎夷的寫法有一些變化,它的字形如下:
夅夷:這種寫法中,夅是夂的古體,表示人走的樣子。
例句:
1. 青葵夷畎,白英舉袂。(《文選·孟雲卿傳》)
2. 文侯以在畎畝之中為務,能,則上辭也;亡,則下辭也。(《淮南子·禮俗變》)
一些與畎夷相關的組詞:
一些與畎夷近義的詞彙:
- 農田:農作物種植的田地。
- 田野:農田,泛指田地。
- 田地:耕作的土地。
一些與畎夷反義的詞彙:
- 高樓大廈:城市中的建築物,與農田相反。
- 城市:建築物聚集,與田地相反。
- 工廠:生産設施,與農田相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