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累的意思、苦累的詳細解釋
苦累的解釋
(1).困苦勞累。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編審·總論》:“窮民常處其苦累,而紳衿常處其樂利。”《兒女英雄傳》第十三回:“前在 浙江 ,但見那些辦工的官員,實在差勤苦累。” 梁啟超 《中國改革財政私案》第四:“國家雖貧,豈争此百萬而使人民受無窮之苦累乎?”
(2).使人受苦受累。《清史稿·恂勤郡王允禵傳》:“前為大将軍,苦累兵丁,侵擾地方,糜費軍帑。”
詞語分解
- 苦的解釋 苦 ǔ 像膽汁或黃連的滋味,與“甘”相對:甘苦。苦膽。苦瓜。 感覺難受的:苦境。苦海(原為佛教用語,後喻很苦的*********。苦悶。含辛茹苦。吃苦耐勞。苦惱。 為某種事所苦:苦雨。苦旱。苦夏。苦于(a.對某種
- 累的解釋 累 é 〔累累〕.連續成串,如“果實累累”;.頹喪的樣子,如“累累若喪家之犬”。 〔累贅〕.多餘,不簡潔,如“文字累累”;.使人感到多餘或麻煩的事物,如“負重登高,不勝累累”(“ 贅”均讀輕聲)。 乏
專業解析
"苦累"是一個具有方言色彩的漢語詞彙,主要在河北中南部、山西部分地區等地方使用,其含義根據語境有所不同,主要包含以下兩層意思:
-
辛苦勞累 (形容詞或描述性短語):
- 這是"苦累"最核心的含義。它形容人身體或精神上非常辛苦、疲憊、操勞的狀态。
- 構成分析: "苦"指辛苦、艱難;"累"指疲勞、負擔重。兩者結合,強調身心承受的雙重壓力。
- 示例:
- "他幹了一天力氣活,感覺特别苦累。" (形容身體疲憊)
- "照顧生病的孩子,媽媽心裡苦累得很。" (形容身心俱疲)
- "這工作太苦累了,掙得又不多。" (形容工作艱辛)
-
一種地方特色食物 (名詞):
- 在河北中南部等地,"苦累"也指一種傳統的農家飯食。
- 制作方法: 通常是将野菜(如榆錢、槐花、苋菜、紅薯葉等)或蔬菜葉子洗淨,拌上少量玉米面、高粱面或其他雜糧面粉,撒上鹽,攪拌均勻後上鍋蒸熟。
- 食用方式: 蒸熟後,可以直接吃,或者拌上蒜泥、醋、香油等調料食用。它曾是困難時期填飽肚子的主食,現在則成為具有地方風味的特色小吃。
- 名稱由來: 這種食物得名"苦累",據說是因為它用料簡單(甚至有些苦澀的野菜)、制作省事,能幫助人們在艱苦勞作後快速補充體力,緩解辛苦("累"),故名"苦累"。
總結來說,"苦累"一詞的核心語義圍繞着"辛苦"與"疲憊"。 作為形容詞,它直接描述這種狀态;作為名詞(特定方言區),它指代一種源于艱苦生活、用于緩解辛苦的樸素食物。理解該詞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指代的是身體感受還是地方食物。
參考來源: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該權威詞典雖未直接收錄"苦累"詞條,但其對"苦"、"累"及方言詞彙的收錄原則是理解該詞構成的基礎)。
- 許寶華, & 宮田一郎. (漢語方言大詞典). 中華書局. (該大型方言詞典是收錄和解釋如"苦累"這類具有地域特色詞彙的權威參考,詳細記載了其在不同方言區的語義和用法)。
網絡擴展解釋
“苦累”是一個漢語詞語,具有以下含義和用法:
一、基本含義
指經曆艱辛勞苦,非常辛苦,由“苦”(痛苦、困苦)和“累”(勞累、疲倦)組合而成,強調身心雙重疲憊的狀态。
二、詳細解釋
-
困苦勞累
形容生活或工作中承受的艱難與疲乏。例如:
- 清代《福惠全書》提到“窮民常處其苦累”,反映底層民衆的艱辛。
- 梁啟超曾用“人民受無窮之苦累”表達對民生疾苦的關切。
-
使人受苦受累
作動詞時,表示讓他人陷入困頓。例如:
- 《清史稿》批評某官員“苦累兵丁,侵擾地方”,指責其行為加重他人負擔。
三、使用場景
- 描述個人經曆:如“多年打拼,飽嘗苦累”。
- 社會批評:用于揭示制度或政策對群體的壓迫,如“苛稅苦累百姓”。
- 文學表達:增強對人物處境或曆史背景的刻畫。
四、其他相關
在河北南部方言中,“苦累”也指一種混合蔬菜與面粉蒸制的特色小吃,但此含義使用範圍較窄,且與詞的本義無關。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福惠全書》《清史稿》等原始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百材敗倒包袱底畢畢剝剝蒼舒羼和朝榮車禍趁熱打鐵當家人定立對開防門飛菟附白福田輔宰勾檢骨立古茂鼓鑄局花蔕狐狼江心翦辟角觝社擊分揫迫舊雨今雨基築訣去克制狂膽款至竻城賃土錢龍漢刼鸾旌鸾耦慢來木杮木假山男才女貌暖寒會橋梁秋姿七香寶辇全民三十六國傻瓜沈郁赦圖説士蒜顆天槎天祿天時條正駾喙翕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