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族名。古代 越 人的一支。 秦 漢 時分布在今 福建 北部、 浙江 南部的部分地區。 秦 以其地為 閩中郡 。其首領 無諸 相傳是 越王 勾踐 的後裔, 漢 初受封為 閩越王 。治 東冶 (今 福州 )。後分為 繇 和 東越 兩部。因以“閩越”指 福建 北部和 浙江 南部一帶。《文選·司馬相如<喻巴蜀檄>》:“移師東指, 閩越 相誅。” 劉良 注:“ 閩越 ,南夷國名也。相誅,謂自相誅殺而降也。” 唐 韓愈 《歐陽生哀辭》:“ 歐陽詹 世居 閩越 ,自 詹 已上,皆為 閩越 官,至州佐、縣令者,累累有焉。” 清 朱琦 《感事》詩:“飛帆擾 閩越 ,百口騰謗毀。”
(2). 閩越 、 南越 的并稱。《文選·揚雄<長楊賦>》:“ 羌 戎 睚眥, 閩 越 相亂。” 李善 注引《漢書》:“ 武帝 建元 四年, 尉他 孫 胡 為 南城王 , 閩城王 郢 興兵擊 南越 邊邑。”
“閩越”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曆史地理概念,其解釋需結合曆史、族群和文化背景綜合理解:
族群指代
指先秦時期百越部落的一支,由南遷的越國遺民與福建原住民融合形成。秦漢時期分布在今福建北部、浙江南部一帶,首領無諸為越王勾踐後裔,漢初受封為閩越王,建都東冶(今福州)。
地理範圍
狹義指福建北部及浙江南部部分地區,廣義可泛指福建全境,甚至與南越并稱時涵蓋更廣的南方區域。
政權建立
戰國末期(約前334年),越國被楚滅後,部分越人南遷福建,與當地閩人融合建立閩越國,存續至前110年,是福建最早的地方政權。
鼎盛與滅亡
漢初無諸因助劉邦滅秦有功,獲封閩越王,閩越國進入鼎盛期,擁有發達冶鐵、造船等技術。後因叛亂于漢武帝時期被滅,民衆遷至江淮地區,政權終結。
融合性文明
保留越人“斷發文身”習俗,同時吸收中原技術,形成獨特的建築、制陶、紡織等工藝,如武夷山閩越王城遺址可見其宮殿建築技術之高。
蛇圖騰崇拜
因福建多蛇,閩越人以蛇為圖騰,這一文化符號至今影響福建民俗,如“閩”字本義即與蛇相關。
閩越文化是福建文明的源頭之一,其與中原文化、海洋文化融合,形成今日閩南文化的根基。武夷山城村漢城遺址等考古發現,成為研究秦漢時期東南民族史的重要依據。
《閩越》是指閩南地區(包括福建和台灣)和越南地區(即越南南部)的合稱。起源于華夏族裔人士在古代大規模遷移擴散和交流中形成的民族文化合稱。
《閩越》的偏旁部首分别為門(mén)和巾(jīn),共有8畫。
《閩越》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當時,閩越指的是古代越南北部的土著人民,而閩則指的是福建地區的古代居民。由于兩地區經濟和文化的交流,逐漸形成了現代意義上的閩越之稱。
《閩越》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閩越」。
根據曆史文獻記載,古代漢字對《閩越》的寫法有所變化,其中閩可寫作“閔”(mǐn),越可寫作“越”(yuè)。
以下是關于《閩越》的例句:
組詞:閩南、閩台、越南、閩粵、福建、台灣。
近義詞:閩台。
反義詞:其他地區、其他民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