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稽首。古代的一種跪拜儀式,以手至地而頭加手上。《荀子·大略》:“平衡曰拜,下衡曰稽首,至地曰稽顙。” 王先謙 集解引 郝懿行 曰:“拜者必跪。拜手,頭至手也,不至地,故曰平衡。稽首亦頭至手,而手至地,故曰下衡。稽顙則頭觸地,故直曰至地矣。”
“下衡”是古代禮儀中的一種跪拜儀式,具體解釋如下:
“下衡”即“稽首”,屬于古代跪拜禮的一種,行禮時需雙手觸地,并将額頭輕觸手背以示敬意。該詞最早見于《荀子·大略》,與“平衡”(普通跪拜)、“稽颡”(叩頭至地)共同構成古代禮儀的三種形式。
《荀子·大略》記載:“平衡曰拜,下衡曰稽首,至地曰稽颡。”清代學者郝懿行在《荀子集解》中進一步注解:“稽首亦頭至手,而手至地,故曰下衡。”
現代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将其定義為古代跪拜儀式的專稱,現已不常用,主要用于曆史文獻研究。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背景或相關禮儀對比,可參考《周禮》《禮記》等古籍記載。
《下衡》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構成:下(一聲)和衡(heng2)。下衡的筆畫分别為7畫和12畫。
《下衡》一詞源于《爾雅》一書,原本用來形容事物的平衡與穩定。在繁體中,下衡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下衡的形狀稍有不同。下字在古代形式中,下方的橫線向左向上稍偏斜。而衡字在古代形式中,上方的“衣”部分是一個完整的字,下方是“行”字,表示兩個船線上載重物。
1. 他的學識博大精深,無論在哪個領域都堪稱下衡之才。
2. 這篇文章的結構和内容下衡得很好,非常吸引人。
下衡是一個獨立的詞語,沒有常見的以它為前綴或後綴的組詞。
與下衡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1. 平衡:形容事物保持穩定和平衡狀态。
2. 處于平穩。
與下衡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1. 不平衡:形容事物失去穩定和平衡狀态。
2. 處于不穩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