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初 臧昭伯 如 晉 , 臧會 竊其寳龜 僂句 ,以蔔為信與僭,僭吉。” 杜預 注:“僂句,龜所出地名。”後因以“僂句”稱龜。 唐 劉禹錫 《罷郡歸洛陽寄友人》詩:“不見蜘蛛集,頻為僂句欺。” 明 焦竑 《焦氏筆乘續集·物名》:“ 僂句 之地出龜,則名龜曰僂句。”一說古無地名曰“僂句”,僂句乃謂龜背之中高而兩旁下。參見 清 朱彬 《經傳考證·春秋左氏傳·昭公二十五年》。
“偻句”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内容綜合解釋:
“偻句”最初指龜的産地或龜的形态,後演變為龜的代稱,常用于占卜或文學隱喻。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既有曆史典故的傳承,也存在學術觀點的分歧。
《偻句》是指人體姿勢或者言談舉止時的一個形容詞,常用來形容人的有些笨拙、不靈活或者不協調的舉止。該詞也可以用來形容人的身體姿态或者說話方式的奇特或者不尋常。
按照漢字字典的規定,字母"偻"的部首是"⺅",它表示人的意思。偻句的另一個字"句",部首是"口",這個部首是指嘴巴或者說話的意思。總體來說,"偻"與"句"在構造組字時是表現人的身體姿态或者說話的意思。
偻的總筆畫數為11畫,句的總筆畫數為5畫。
《偻句》是出現在古代文獻《齊民要術》中,它是首次被收錄在這本書中的,大約寫于南北朝時期。此後,《偻句》逐漸流傳開來,并且成為漢字詞彙的一部分。
繁體字對《偻句》的表示為"僂句"。
根據古代漢字的寫法規定,偻的古寫形式是"舉",而句的古寫形式是"古"。
1. 他走路的樣子總是有些偻偻扭扭的。
2. 他說話的語氣讓人感覺很偻句。
組詞:偻頸、偻尾、偻頭、偻癱
近義詞:笨拙、不協調、怪異
反義詞:靈活、協調、正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