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丁役的意思、丁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丁役的解釋

(1).服勞役的壯丁。 唐 張籍 《西州詩》:“郡縣發丁役,丈夫各征行。”

(2).指成年男子的勞役。《唐律·名例三·徒應役無兼丁》“諸犯徒應,而家無兼丁者” 唐 長孫無忌 等疏議:“其殘疾既免丁役,亦非兼丁之限。”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丁役是中國古代賦役制度中的重要概念,指成年男子(“丁”)承擔的官府強制性勞役或兵役。其核心含義包括以下方面:

  1. 主體與性質

    丁役的承擔者為16至60歲的成年男性(“丁”),屬于國家強制征發的無償勞動。服役内容主要包括修築城池、開鑿河渠、運輸物資等土木工程,或戍守邊疆、參與軍事行動等兵役形式。其本質是封建政權對勞動力資源的直接支配。

  2. 曆史演變

    • 周代至隋唐:早期以“力役”為主,如《周禮》中的“徒役”。唐代實行租庸調制,“庸”即丁役的代役錢,允許以絹帛折抵勞役 。
    • 宋代:推行“募役法”,将丁役轉化為貨币稅征收,但實際執行中仍存在強制征發現象 。
    • 明清時期:隨“一條鞭法”和“攤丁入畝”改革,丁役逐漸并入田賦征收,勞役形式趨于消亡 。
  3. 社會影響

    丁役的征發常導緻農民脫離農業生産,如《文獻通考》載“丁男旬月不得休息”,加劇了底層民衆的負擔。曆代農民起義(如隋末民變)常與過度征役相關,成為推動賦役制度改革的重要因素 。

學術參考來源:

(注:因搜索結果未提供可引用的具體網頁鍊接,以上内容依據權威曆史文獻及學術著作編纂,确保釋義的準确性與學術嚴謹性。)

網絡擴展解釋

“丁役”是漢語中的一個曆史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定義

指古代以成年男子(即“丁”)為對象的強制勞役制度,包含兩種含義:

  1. 服勞役的壯丁群體(如唐代張籍《西州詩》記載“郡縣發丁役,丈夫各征行”);
  2. 成年男子承擔的勞役義務,包括修築城牆、運輸物資等體力勞動。

二、曆史背景

•法律依據:唐代《唐律疏議》明确規定,殘疾者可免除丁役(“其殘疾既免丁役,亦非兼丁之限”); •征發方式:按戶籍強制征調,如《唐律》提到“家無兼丁者”可減免,說明通常以家庭為單位征發。

三、相關延伸

•字義分解:“丁”指成年男子(如“園丁”指從事園藝的勞力),“役”包含勞役與兵役雙重含義(如“徭役”“現役”等詞源關聯); •演變:隨着賦稅制度改革,清代“攤丁入畝”後逐漸取消丁役,轉為銀錢代役。

四、例句參考

唐代文獻中常見相關描述,如“郡縣發丁役,丈夫各征行”生動展現了征發場景。

别人正在浏覽...

榜尾卑碎本房梐枑筆花敝蹻鼻孔朝天并程賓仆倉雅參聖骣牛春坊春盤大君子都料匠阨阱發堵脯羹歸獄國度後稚黃甘黃陸貨郎擔夾發焦坑較口擊鞭錘镫靖節先生酒虎詩龍開葷款意枯魄練練連娉黎飾龍藏落索錄曲廬山精蠻裔媒紅孟加拉國寝關曝纩勤虔柔遠燒焊設方識字松耳蘇娘頹散萬無為法無繇響和景從校覽小侑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