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柔遠的意思、柔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柔遠的解釋

安撫遠人或遠方邦國。《書·舜典》:“柔遠能邇。” 孔 傳:“柔,安;邇,近……言當安遠,乃能安近。”《漢書·段會宗傳》:“足下以柔遠之令德,復典都護之重職。” 顔師古 注:“柔遠,言能安遠人。” 唐 白居易 《新羅賀正使全良忠授官歸國制》:“朕以文明禦時,以仁信柔遠。” 金 王若虛 《君事實辨》:“于卿篤始終之義,于朕盡柔遠之宜。” 清 李基和 《送隋羲文出塞》詩之二:“須知柔遠意,率土盡王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柔遠”是漢語中具有深厚曆史語義的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安撫遠方之人或邦國”。《漢語大詞典》将其解釋為“以懷柔之策使遠方歸附”,強調通過溫和政策實現地域間的和諧關系。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至《尚書·舜典》中的“柔遠能迩”,指代古代帝王對邊疆與近鄰采取差别化但統一的治理策略。

從詞源學角度分析,“柔”字本義為樹木可曲可直,《說文解字》引申為“安撫、懷柔”的政治智慧;“遠”則指地理或心理上的距離。二者組合形成的複合詞,精準概括了中國古代“禮治天下”的治理哲學。唐代孔穎達在《五經正義》中特别強調:“柔者,安綏之名;遠者,九州之外”,說明該詞在具體語境中的政治地理範疇。

在曆史實踐中,“柔遠”思想通過朝貢體系具象化,如《禮記·中庸》所述“柔遠人則四方歸之”。這種治理智慧不僅體現在漢代對西域的經略,更深刻影響了明清時期“厚往薄來”的對外政策。現代語境下,該詞常被引申用于形容跨文化交際中的包容态度,如《現代漢語大詞典》将其現代表述為“以柔和方式處理遠方事務”。

權威典籍中,《詩經·大雅》的“柔遠能迩,以定我王”提供了最早的文學例證,而《漢書·匈奴傳》記載的“朕追念前事,薄物細故,謀臣計失,皆不足以離昆弟之歡,朕惟飾子女以配單于,金币文繡,賂之甚厚”,則具體展現了漢代實施柔遠政策的曆史實踐。

網絡擴展解釋

“柔遠”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1. 傳統釋義(主要見于古代文獻):
    指通過安撫、懷柔政策對待遠方邦國或邊遠地區的民衆,強調以仁德和寬厚的方式維持邊疆穩定。例如《尚書·舜典》中提到“柔遠能迩”,意為安撫遠方可使近處安定。
  2. 現代引申(文學或藝術語境):
    部分現代詞典将其解釋為“柔軟而遙遠”,用于描繪自然景觀或情感的溫柔、恬靜意境,如“柔遠的雲霞”。

二、使用場景

三、延伸解讀

該詞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以德服人”的思想,如《文明小史》提到“柔遠有方”,強調通過仁信而非武力實現和諧。在當代語境中,其含義可根據具體表達需求靈活切換。

如果需要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漢典及古詩文網。

别人正在浏覽...

敗德傍文鞭凳鬓髯布教不知所言常從塵劫春年大衆哲學電磁炮诋讦定軍山鼎門兒嬉非刺奉陪分乖焚如複活瑰寶禾黍之悲何勿花剛石華壤慧業腳俏皮交戲介丘寄柬肌慄急忙忙吉土隴邱馬熊納善鳥雀劈溜撲剌評工記分剖晰蹼蹬千歲鶴歸戚疎秋景屈才屈宋柔合散落殺掠神煞身外事沈竈生鼃師姥時文使性謗氣率性任意宿工淘摸文筆流暢文藝複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