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ockade] 古代官署前攔擋行人的栅欄,用木條交叉制成
用木條交叉制成的栅欄,置于官署前遮攔人馬。又稱行馬。《周禮·天官·掌舍》:“掌王之會同之舍,設梐枑再重。” 鄭玄 注引 杜子春 曰:“梐枑,謂行馬。” 唐 元稹 《夢遊春七十韻》:“石壓破欄幹,門摧舊梐枑。” 章炳麟 《訄書·經武》:“夫家有梐枑,而國有甲兵,非大同之世,則莫是先矣。”
"梐枑"(bì hù)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現多用于文獻或特定語境,其含義如下:
古代防禦設施
指用木條交叉制成的障礙物,多設于官府門前或重要場所入口,用于阻擋行人車馬通行。類似現代的路障,形制為橫木交叉呈"乂"字狀。
監獄防護結構
在古代監獄中,也指木栅欄等防護設施,用以限制犯人活動範圍。
字形結構
兩字均為"木"部:"梐"含"陛"聲(台階之意),"枑"含"互"聲(交錯之意),組合體現"木制交錯屏障"的意象。
讀音演變
現代普通話讀作bì hù,中古音為*beiH huH(據《廣韻》)。
《周禮·天官·掌舍》有載:"掌舍掌王之會同之舍,設梐枑再重",鄭玄注:"梐枑謂行馬",說明其作為宮禁防禦設施的用途。
該詞已基本退出日常用語體系,僅見于:
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獲取更詳盡的釋義及用例。
梐枑(bì zhū)是一個漢字詞組,是描述木材或木制品的詞語。它的意思是用繩子或繩索包裝木料、木材等,以便于搬運、儲存或運輸。
梐枑的部首分别是木(木字旁)和林(雙木字旁)。它的總筆畫數為13畫。
梐枑是傳統漢字詞語,來源于古代書法。在繁體字中,梐字的部首桴用木頭表示,枑字的部首則是普通的木字旁。
古時候,梐枑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梐字在過去經常寫成「弊」,其意思仍然是包裝。而枑字所用的木字旁在過去常被寫成「林」,與現代略有區别。
1. 木材運輸時需要用梐枑進行牢固綁紮。
2. 梐枑包裝的木制品,可以更好地保護它們的質量。
1. 梐枑繩:用于綁紮木材的繩索。
2. 梐枑紮:指用梐枑對木材進行包裝和固定。
近義詞:捆紮、捆綁、包裝
反義詞:解開、解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