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卿、大夫、士。以其皆為君所揖禮,故雲。《周禮·夏官·司士》:“孤卿特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 鄭玄 注引 鄭司農 曰:“卿、大夫、士,皆君之所揖。”《左傳·哀公二年》:“君夫人在堂,三揖在下。” 杜預 注:“三揖,卿、大夫、士。”
“三揖”是古代禮儀中的特定術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核心定義
指卿、大夫、士三種官職,因君王需對他們行揖禮以示尊重,故合稱“三揖”。例如《左傳·哀公二年》記載“君夫人在堂,三揖在下”,杜預注明确認“三揖”即卿、大夫、士。
禮制依據
《周禮·夏官·司士》記載,君王對不同官員行不同揖禮:對孤卿行“特揖”(單獨行禮),對大夫按等級行“旅揖”(集體行禮),對士行“旁三揖”(向旁側三次行禮),由此形成“三揖”的統稱。
另一種說法認為“三揖”是賓主相見的三種揖禮方式,按尊卑分為:
三揖體現了古代嚴格的等級制度,既是君王對臣屬的禮遇,也用于規範不同身份者之間的交往儀式,常見于文獻如《儀禮》《左傳》中。
主流解釋以“三類官員”為主,而“三種揖禮”為補充說法。兩種含義均反映了古代禮制的複雜性。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周禮》《左傳》原文及漢典等權威辭書。
《三揖》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禮儀儀式,指的是在正式公開場合下向上級或者賓客行禮的次數。在古代,行禮表示對他人的尊敬和敬意,因此三揖被視為一種正式的禮儀方式。
《三揖》的漢字拆分部首為“⺡”(水部),表示與水相關的事物。拆分出的筆畫數目為8畫。
《三揖》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禮儀文化,是古代社會中重要的一種禮節。在古代,人們重視禮儀,尊重上級并表達對他人的敬意。因此,三揖作為一種特定的禮儀行為被廣泛應用。
《三揖》的繁體字為「三禮」,在台灣和香港等地仍然使用繁體字書寫。
在古代寫《三揖》時,漢字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然而,它仍然保持了基本的結構和意義。
1. 他在莊重的場合向領導行了三揖。
2. 學生們向老師敬了三揖,表達了對老師的敬意。
3. 在古代,國君見到重要客人時必須行三揖以示尊重。
1. 一揖:表示行禮一次。
2. 三拜九叩:古代祭拜的一種禮儀,代表非常恭敬。
3. 五福:古代指富貴、壽命、康樂、好德和善終的五種福祉。
三拜、三躬、三頂
隨意、不拜、不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