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擕負”。牽挽背負。《隸釋·漢三山公碑》:“遐邇擕負,來若雲兮。”《後漢書·西南夷傳·莋都夷》:“吏譯傳風,大 漢 安樂。攜負歸仁,觸冒險陜。”《三國志·蜀志·張嶷傳》:“ 嶷 冒白6*刃,攜負夫人,夫人得免。”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攜負漢語 快速查詢。
“攜負”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攜負”指牽挽背負,即攙扶、背負或攜帶的動作,常用于描述幫助他人或攜帶物品的場景。
《後漢書·西南夷傳》
例句:“攜負歸仁,觸冒險陜”,意為百姓攙扶背負家人歸附仁政,冒險穿越險地。
《三國志·蜀志·張嶷傳》
例句:“嶷冒白刃,攜負夫人,夫人得免”,描述張嶷在危險中背負夫人脫險。
該詞現代較少使用,多見于古文或書面語中,需結合語境理解。如需更多古籍例句,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後漢書》等文獻。
攜負是一個包含兩個字的成語,它的意思是承擔重任、負擔。拆分部首和筆畫來看,攜由手部首組成,負由貝部首組成,整個成語共有11個筆畫。
攜負這個詞來源于《周易》的《彖傳》。在《彖傳》中,攜負指的是擔負起國家重任的人。後來,這個詞就逐漸廣泛應用在其他領域,表示承擔重任。
在繁體中,攜負的寫法為「攜負」,字形上比簡體更加繁複,但意思相同。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攜負的字形與現代相比有一些區别。其中攜的上部分旁邊有一個小點,負的下部分旁邊有一個小豎。這些小部件在現代的寫法中已經被省略了。
例句:他毫不猶豫地攜負了起重機的操作任務。
組詞:攜帶、負重、負責
近義詞:擔當、承擔
反義詞:輕裝、無擔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