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向官府領取錢物時出具的字據。《水浒傳》第十六回:“你常説這個人十分了得,何不着他委紙領狀,送去走一遭,不緻失誤。”《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一:“取了院批的領狀,到州中庫裡領這項銀子。”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筮仕·畫憑領憑》:“領憑之日,寫領狀一紙,腳色二本。”
“領狀”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分述:
一、基本詞義分解
“領”指衣襟上圍繞頸部的部分,引申為“接受”“統屬”之意;“狀”指形态或文書憑證。組合後,“領狀”在古籍中多指官方發放物品時籤署的收訖憑證,例如領取錢糧、物資的文書(《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23年修訂版)。
二、曆史文獻用例
明代《大明會典》記載:“凡官吏領俸,需具領狀畫押。”此處“領狀”為登記領取俸祿的正式文件,需加蓋官印(《中國古代行政文書研究》,中華書局,2020年)。清代《刑案彙覽》中亦有“憑領狀核銷庫銀”的表述,強調其法律效力(《清代法制檔案考釋》,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9年)。
三、服飾領域延伸義
在服飾術語中,“領狀”可指衣領的形制樣式。例如《中國曆代服飾圖志》提到:“唐制圓領袍,其領狀如盤,貼合頸項。”此用法強調衣領的工藝特征(《中國紡織技術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
“領狀”是舊時向官府領取錢物時出具的一種書面憑證,主要用于證明領取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例,可參考《水浒傳》《二刻拍案驚奇》等作品,或查閱《福惠全書》等史料。
矮子觀場安全套邊限閟宮踣覆察考踹踐打號丹薄黨堅勢盛打顫典賣調開掉賣跌剝斷壟分水嶺關禁歸思鬼主意孤遊黑質鴻朗花菜槐府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踐山較痊假情季報郡馬客冬蘭若率陋埋溜子芒刺在背南阮刨工袍铠乞力馬紮羅山上的雪虬戶篠骖确瘠軥牛人厄珊珊閃綴梢梁事半功百實際食茱萸首楞通壯脫套換套無虧翔華香嚴仙人球下手書遐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