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斜輝 ”。指傍晚西斜的陽光。 南朝 梁簡文帝 《序愁賦》:“玩飛花之入戶,看斜暉之度寮。” 唐 杜牧 《懷锺靈舊遊》詩之三:“斜輝更落西山影,千步虹橋氣象兼。” 清 龔自珍 《蔔算子》詞:“蘋葉弄斜暉,蘭蕊彫明鏡。” 郭沫若 《牧羊哀話》一:“隻見那往高城的路上,有群綿羊,可三十餘頭,帶着薄暮的斜輝,圍繞着一位女郎,徐徐而進。”
“斜晖”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斜晖(拼音:xié huī)指傍晚西斜的陽光,常用于描繪夕陽餘晖的景象。該詞在古典詩詞中頻繁出現,具有鮮明的畫面感和抒情色彩。
“斜晖”常與自然景色、時光流逝、離别愁緒等主題關聯。例如蘇轼詞中“牛山何必更沾衣”搭配“斜晖”,暗含對人生短暫的感慨。
如需更完整的詩詞引用或曆史文獻出處,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斜晖》是一個成語,意為太陽斜照的光芒。它形容太陽下山時,斜射的光線,通常用來比喻光明的現象。在文化傳統中,它也經常用來表示某種追求或期望的希望之光。
《斜晖》由兩個漢字組成:斜(首尾部首:鬥,筆畫數:11)和晖(首尾部首:日,筆畫數:9)。
《斜晖》最早出現在南朝梁·蕭統的《續齊諧記》一書中。這個成語在古代文學中頻繁出現,并且現在仍然被人們廣泛使用。
在繁體字中,斜晖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在有所不同。斜晖的古代漢字寫法是「⿱鬥⿱晖日」。
1. 在黃昏時分,夕陽的斜晖将整個城市映照成一片金色。
2. 在挫折面前,我們要堅持希望之光,就像那斜晖一樣永不消逝。
1. 斜陽:指太陽斜照時的陽光。
2. 斜視:視線不正,眼睛看物體的方向不是正前方。
3. 斜倚:身體、物體倚在一邊。
1. 斜照:指太陽或其他光源從一個角度照射。
2. 斜射:光線傾斜地射出來。
3. 斜影:物體的陰影傾斜地投射在地面上。
直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