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老不曉事的意思、老不曉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老不曉事的解釋

年老糊塗,不明事理。 漢 楊修 《答曹植書》:“ 修 家 子雲 ,老不曉事,彊著一書,悔其少作。” 唐 駱賓王 《上吏部侍郎帝京篇啟》:“雖少好讀書,無謝 高鳳 ;而老不曉事,有類 揚雄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老不曉事”是一個漢語成語,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指年老而昏昧,不明事理。常用于形容人因年齡增長導緻思維遲鈍或判斷力下降,也暗含對缺乏與時俱進态度的批評。

二、出處與演變

  1. 最早記載:出自《三國志·魏志·陳思王傳》注引楊修《答曹植書》,稱“修家子雲,老不曉事,強著一書,悔其少作”。
  2. 唐代引用:駱賓王在《上吏部侍郎帝京篇啟》中自謙:“雖少好讀書,無謝高鳳;而老不曉事,有類揚雄”,賦予了該詞自嘲的用法。

三、使用場景

四、結構與感情色彩

五、相關辨析

與“老糊塗”含義接近,但更具書面化特征,常見于文學作品或曆史文本中。現代口語使用頻率較低,多用于特定修辭場景。

擴展建議:若需了解具體典故或古代用例,可參考《三國志》相關章節或唐代駱賓王文集。

網絡擴展解釋二

老不曉事

《老不曉事》是一個常用于口語和民間帶有一定諷刺意味的成語,意思是指一個人年老而無知,對事物缺乏了解或不願意了解。

拆分部首和筆畫

《老不曉事》的拆分部首是老字旁和心字旁,部首組合形成了這個成語的完整意義。它的筆畫總數為16畫。

來源

《老不曉事》的來源可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民間故事和傳說。它描繪了一個老年人因為年事已高而不願意接觸新事物,固執于自己的看法和思維方式。這個詞彙後來成為了一種形容年長者不願意學習和適應變化的性格特點。

繁體

《老不曉事》的繁體字為「老不曉事」。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老不曉事」的寫法是多種多樣的,例如:「姥不曉事」、「瀣不曉事」等,這些都是以類似的形式表達相同的意思。

例句

1. 他已經年紀大了,但仍然老不曉事,對新科技一竅不通。

2. 這位老先生總是對年輕人的興趣不大,因為他老不曉事。

組詞

1. 老而智慧

2. 事後聰明

3. 不知變通

4. 缺乏求知欲

近義詞

1. 老眼昏花

2. 古闆固執

3. 不識時務

反義詞

1. 年輕有為

2. 學無止境

3. 見多識廣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