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管甯割席的意思、管甯割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管甯割席的解釋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德行》:“ 管寧 、 華歆 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 寧 讀如故, 歆 廢書出看, 寧 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後以“管寧割席”謂不與志同道合者為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管甯割席”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如下:

成語釋義

比喻因志向、價值觀不同而斷絕朋友關系,強調對交友原則的堅守。該成語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


典故背景

  1. 故事梗概
    三國時期,管甯與華歆原是好友,兩人同席讀書。一次,有達官顯貴乘車經過門外,華歆丢下書本外出觀看,而管甯不為所動。管甯因此割斷席子,說:“子非吾友也!”(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另一版本提到,兩人曾一起鋤菜時發現金子,華歆拾起後又丢棄,管甯則視若瓦石,進一步體現兩人對名利态度的差異。

  2. 核心沖突
    管甯淡泊名利、專注修學,華歆則向往權勢富貴。價值觀的根本分歧導緻管甯決然斷交。


用法與啟示


文化意義

“割席”不僅是動作,更象征對原則的堅守,成為傳統文化中“絕交”的經典意象。該成語至今仍用于警示交友需慎重,避免因價值觀差異引發矛盾。

網絡擴展解釋二

管甯割席

《管甯割席》是一個成語,意為斷絕與知己的關系。它由四個漢字組成,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分别是「⺮」和「⼺」,其中「⺮」為左右結構,表示竹子,「⼺」為上下結構,表示手。

《管甯割席》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戰國時期。管仲是齊國的重要政治家和軍事領袖,甯戚則是他的知交好友。在一次戰役前夕,甯戚出手阻止了管仲的決策,由于意見不合,管仲果斷割斷與甯戚的交情,以示對朋友忠誠的要求。這一決斷成為了《管甯割席》這個成語的來源。

在繁體字中,「管甯割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差别。

古時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但《管甯割席》這個成語的字形并沒有大的變化。

以下是《管甯割席》的例句:

他因為對朋友的背叛,被人們視為是個管甯割席的人。

組詞:管仲、知己、割斷、成語。

近義詞:割席斷交、斷交絕交。

反義詞:深交薄禮、義結金蘭。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