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w-lying] 地勢比四周低
低窪地
比四周低。《古今小說·沉小霞相會出師表》:“賃房儘有,隻是齷齪低窪,急切難得中意的。” 清 李鬥 《揚州畫舫錄·小秦淮錄》:“ 東水關 東岸,地本低窪。” 韋君宜 《憶西榆林》:“村東低窪的地方,成了爛泥坑。”
"低窪"是現代漢語中表示地形特征的常用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地勢低于周圍且易積水的區域。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的權威釋義,該詞包含兩個構詞語素:"低"指高度較小,"窪"特指凹陷的地貌形态,二者組合形成"四周高、中間低"的地理空間概念。
從詞性特征分析,"低窪"屬于形容詞性偏正結構,既可獨立充當謂語(如"這片區域低窪"),也可修飾名詞構成定中短語(如"低窪地帶")。《漢語大詞典》普及本(上海辭書出版社,2020)特别指出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已用于描述水澤地貌,如《漢書·溝洫志》載"陂障卑下,以為污澤",其語義演變至今仍保持穩定性。
在語用層面,該詞常見于地理學文獻、氣象預警及工程報告中,例如"低窪路段積水深度達30厘米"(《中國地理》2023年第4期)。實際運用時需注意與"凹陷""盆地"等近義詞的區分——"低窪"更強調相對高程差異形成的自然積水特征,而"凹陷"多指地質運動形成的構造形态。
根據多個權威詞典和文獻的釋義,“低窪”一詞的含義及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低窪(拼音:dī wā,注音:ㄉㄧ ㄨㄚ)指地勢比四周低的區域,例如“低窪地”或“低窪地區”。該詞由“低”與“窪”組合而成,其中“窪”表示凹陷的地形。例如:
在語境中,低窪可比喻處境困難或處于劣勢。如描述某人在競争中處于“低窪地位”,暗含需突破困境之意。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如《古今小說》《揚州畫舫錄》),可參考、8、10的文獻來源。
半山剝運扁食撥剔憯痛長秋宮巢車吃重蟲漏淳制瑳瑳跌跌沖沖定功東風射馬耳督護歌反躬自問分流電阻跗萼載韡改過遷善改判公共汽車鳏寡茕獨寒地橫額吼疾壞坯子徨徨黃頰輝鑴交遘金絡擊轊句格恐駭罱泥零售留職騾綱鹭鹓梅和柳命世才平旦慶戴跧折遶指肉譜柔澤三雅設衣識乘除市券失政耍戲刷印司怪搜緝台宰貼息無把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