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紛亂貌;昏亂貌。《呂氏春秋·慎大》:“衆庶泯泯,皆有遠志,莫敢直言,其生若驚。” 宋 秦觀 《吊鎛鐘文》:“新故相代,未始雲畢,紛然殊途,必有一出,決不泯泯,草亡木卒。”參見“ 泯泯棼棼 ”。
(2).衆多貌。 漢 蔡邕 《京兆樊惠渠頌》:“泯泯我人,既富且盈。” 嚴複 《論世變之亟》:“此真泯泯者智慮所萬不及知。”
(3).水清貌。 唐 杜甫 《漫成》詩之一:“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 金 段克己 《乙巳清明遊》詩:“ 盧溝 直下兩水合,泯泯暗流通一線。” 清 張尚瑗 《觀音岩》詩:“頂矗日黯黯,趾沉波泯泯。”
(4).消失,滅絕。 唐 韓愈 《與孟尚書書》:“後之學者,無所尋逐,以至于今泯泯也。” 宋 周煇 《清波雜志》卷十:“若非 司馬溫公 特書於《通鑑》中,則視死如歸,應對不屈之節,卒泯泯而不傳。” 明 宋濂 《白鹿生小傳》:“其行義可法者,不當使其泯泯,因造為小傳如右。”
(5).恬靜;寂然。《黃庭内景經·口為》:“雷鳴電激神泯泯。” 梁丘子 注:“泯泯,取平聲讀。調神理氣,魂魄恬愉,雖遇震雷而不驚慴。” 宋 葉適 《息虛論二·待時》:“時若是之久而當待,機若是之遠而未可乘,則昔之所謂 楚 、 漢 、 隋 、 唐 多事之時,所以奮起而立功名者,豈必若是之泯泯默默,使少壯至於耆老而終不見邪?”
“泯泯”的漢語詞典釋義
“泯泯”是一個形容詞,在古漢語中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形容消失、滅絕的狀态
指事物逐漸消散、湮滅或歸于沉寂。此義強調動态的消亡過程,常用于描述記憶、痕迹或聲音的消散。例如《漢語大詞典》釋義為“紛亂貌;消失貌”, 如《左傳·昭公二十四年》中“泯泯芬芬”,形容混亂中逐漸消亡的景象。王力《古漢語字典》進一步指出其核心為“滅,盡”之意。
形容紛亂、混雜的樣子
側重事物交錯混雜而界限模糊的狀态。如《古代漢語詞典》 引《尚書·呂刑》“民興胥漸,泯泯棼棼”,描述人群紛擾混亂之态。此用法多見于先秦文獻,後世逐漸少用。
現代使用與補充說明
現代漢語中“泯泯”已非常用詞,多出現在仿古語境或固定搭配(如“泯泯衆人”)。其核心語義始終圍繞“消失”與“混亂”展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側重。《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标注為書面語詞,釋義為“紛亂消失的樣子”。
參考資料:
“泯泯”是一個漢語疊詞,其含義根據語境有所不同,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幾類:
紛亂、昏亂之貌
源自《呂氏春秋·慎大》“衆庶泯泯,皆有遠志”,形容社會或人群的混亂無序狀态。宋代秦觀《吊鎛鐘文》中“決不泯泯”也延續此意,強調事物在紛亂中的存續。
衆多、繁盛之貌
如漢蔡邕《京兆樊惠渠頌》“泯泯我人,既富且盈”,描述人口繁盛、生活富足的場景。
水清澈平靜之貌
杜甫《漫成》詩“春流泯泯清”及金代段克己詩句均用此意,形容水流清透、甯靜的狀态。
消失、滅絕
如“泯滅”“泯沒”,表示事物徹底消亡,如王安石《傷仲永》“泯然衆人”即指才能的消失。
恬靜或寂然(較少用)
部分文獻中引申為平靜狀态,但用例較少。
語言特點
“泯”本義為消滅(從水,民聲),疊用後既可強化原義(如消失),也可衍生新意(如紛亂、清澈),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榜吏傍險補稅茶竈車身赤目次及村先生大四至抖簌簌軃神堵搡餓餒恩輝粉堵風張風勢富國安民感戢勾軍觀花植物瓜蔓水國務卿锢束邯鄲鸠憾事恚撻禍敗夾袋簡求較尉汲汲波波井臼京堂金階罽茵考辰睽阕曆史潮流郦元經壟崗沙隆俊攏頭倫脊馬環麻履傾銀鋪勤雜人公容飾商絲設限縮頸鯿鐵綽銅琶托底未遂向裡翔手饷挽相仗心腹重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