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紛亂貌;昏亂貌。《呂氏春秋·慎大》:“衆庶泯泯,皆有遠志,莫敢直言,其生若驚。” 宋 秦觀 《吊鎛鐘文》:“新故相代,未始雲畢,紛然殊途,必有一出,決不泯泯,草亡木卒。”參見“ 泯泯棼棼 ”。
(2).衆多貌。 漢 蔡邕 《京兆樊惠渠頌》:“泯泯我人,既富且盈。” 嚴複 《論世變之亟》:“此真泯泯者智慮所萬不及知。”
(3).水清貌。 唐 杜甫 《漫成》詩之一:“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 金 段克己 《乙巳清明遊》詩:“ 盧溝 直下兩水合,泯泯暗流通一線。” 清 張尚瑗 《觀音岩》詩:“頂矗日黯黯,趾沉波泯泯。”
(4).消失,滅絕。 唐 韓愈 《與孟尚書書》:“後之學者,無所尋逐,以至于今泯泯也。” 宋 周煇 《清波雜志》卷十:“若非 司馬溫公 特書於《通鑑》中,則視死如歸,應對不屈之節,卒泯泯而不傳。” 明 宋濂 《白鹿生小傳》:“其行義可法者,不當使其泯泯,因造為小傳如右。”
(5).恬靜;寂然。《黃庭内景經·口為》:“雷鳴電激神泯泯。” 梁丘子 注:“泯泯,取平聲讀。調神理氣,魂魄恬愉,雖遇震雷而不驚慴。” 宋 葉適 《息虛論二·待時》:“時若是之久而當待,機若是之遠而未可乘,則昔之所謂 楚 、 漢 、 隋 、 唐 多事之時,所以奮起而立功名者,豈必若是之泯泯默默,使少壯至於耆老而終不見邪?”
“泯泯”是一個漢語疊詞,其含義根據語境有所不同,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幾類:
紛亂、昏亂之貌
源自《呂氏春秋·慎大》“衆庶泯泯,皆有遠志”,形容社會或人群的混亂無序狀态。宋代秦觀《吊鎛鐘文》中“決不泯泯”也延續此意,強調事物在紛亂中的存續。
衆多、繁盛之貌
如漢蔡邕《京兆樊惠渠頌》“泯泯我人,既富且盈”,描述人口繁盛、生活富足的場景。
水清澈平靜之貌
杜甫《漫成》詩“春流泯泯清”及金代段克己詩句均用此意,形容水流清透、甯靜的狀态。
消失、滅絕
如“泯滅”“泯沒”,表示事物徹底消亡,如王安石《傷仲永》“泯然衆人”即指才能的消失。
恬靜或寂然(較少用)
部分文獻中引申為平靜狀态,但用例較少。
語言特點
“泯”本義為消滅(從水,民聲),疊用後既可強化原義(如消失),也可衍生新意(如紛亂、清澈),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泯泯(mǐn mǐn)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事物迅速或完全消失、消散的狀态。
泯泯的部首是水(氵),它由8個筆畫組成。
泯泯這個詞的來源不确切,但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中的“泯”字,意為消失、湮沒。
泯泯的繁體寫法為「泯泯」。
在古代,泯泯這個詞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根據文獻記載,泯字在古代的寫法如下:
泯:水+民
1. 光陰如梭,歲月荏苒,時光匆匆,船到橋頭自然泯。
2. 煙雨朦胧,人來人往,一切在歲月的滄桑中泯滅了。
3. 這個古城的風景已然泯然衆人矣,留下的隻有往事的浸染。
泯滅、消泯、泯沒、泯靡
消逝、湮沒、逝去、消散
顯現、顯露、出現、浮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