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饒恕;寬容。 前蜀 牛峤 《楊柳枝》詞之三:“橋北橋南千萬條,恨伊 張緒 不相饒。” 宋 朱熹 《春雪用韓昌黎韻同彭應之作》:“ 東皇 應好事,避舍亦相饒。”《再生緣》第七回:“小二魂飛雙膝跪,公子大叫乞相饒。”
(2).好言寬慰。 晉 幹寶 《搜神記》卷三:“怪異如此,救族不暇,何能緻望於所不圖?此相饒耳。”
“相饒”是漢語古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指對他人過錯或冒犯予以寬大處理。例如:
指用溫和言語安撫他人。例如: 晉代幹寶《搜神記》載:“怪異如此,救族不暇,何能緻望于所不圖?此相饒耳”()。
補充說明:該詞多用于古典文學語境,現代口語中已較少使用。建議結合《漢語大詞典》等權威工具書或古詩文注釋進一步理解具體語境中的語義差異。
相饒是一個漢字詞,由“相”和“饒”兩個字組成。這個詞的意思是互相寬容、互相容忍。
“相”字的部首是“目”,它的筆畫是9畫;“饒”字的部首是“饣”,它的筆畫是10畫。
相饒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周易·乾卦》中,其中一句話是“君子以相饒乎民”。在繁體中,相饒的寫法為“相饒”。
在古代,相饒的寫法略有不同。相字在《說文解字》中的寫法為“目木”,而饒字的寫法則是“人饣月”。
1. 教育的目的是要讓孩子們學會相饒與包容。
2. 在家庭中,相互相饒是家人之間的基本準則。
組詞:相互饒恕、互相饒恕。
近義詞:寬容、體諒、忍讓。
反義詞:執著、固執、糾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