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庸的意思、登庸的詳細解釋
登庸的解釋
(1).選拔任用。《書·堯典》:“帝曰:疇咨若時登庸。” 孔 傳:“疇,誰。庸,用也。誰能鹹熙庶績,順是事者,将登用之。” 晉 應貞 《晉武帝華林園集詩》:“登庸以德,明試以功。” 唐 唐彥謙 《留别》詩之三:“登庸趨俊乂,廁用野無遺。” 明 方孝孺 《袁安卧雪圖贊》:“登庸三朝,作社稷臣。”
(2).指登帝位。 漢 揚雄 《劇秦美新》:“臣伏惟陛下以至聖之德,龍興登庸,欽明尚古,作民父母,為天下主。”《宋書·傅亮傳》:“ 高祖 登庸之始,文筆皆是記室參軍 滕演 。”《北史·高隆之傳》:“又帝未登庸日, 隆之 意常侮帝。”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設朝》:“臣伏願登庸禦宇,早繼高皇。”
(3).指科舉考試應考中選。 明 徐霖 《繡襦記·父子萍逢》:“領父命 長安 科試,幸登庸占榜魁。”
詞語分解
- 登的解釋 登 ē 上,升:登山。登車。登門。登天。登台。登場(僴 )。登高。登攀。登臨。登科。登程。登堂入室。 踩,踐踏,腳向下用力:登踏。踢登。 記載:登記。登報。登載。 谷物成熟:登歲(豐年)。五谷豐登。
- 庸的解釋 庸 ō 平常,不高明的:平庸。庸醫。庸言。庸俗。庸人。昏庸。庸主(平庸或昏庸的君主)。庸夫。庸暗(平凡,愚昧)。庸庸碌碌(沒有志氣,沒有作為)。 需要:無庸細述。無庸諱言。 豈,怎麼:庸讵(豈,何以,
網絡擴展解釋
“登庸”是一個多義的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核心含義
-
選拔任用
指對人才的舉薦和重用,常見于古代文獻。如《尚書·堯典》記載:“帝曰:疇咨若時登庸”,意為帝王詢問誰能被提拔任用。此用法強調以德才為标準,如晉代應貞詩雲:“登庸以德,明試以功”。
-
登上帝位
特指君主即位或政權更疊。漢代揚雄在《劇秦美新》中寫道:“陛下龍興登庸”,即以“登庸”喻指帝王登基。明清文獻中亦沿用此義,如《桃花扇》中“臣伏願登庸禦宇”。
-
科舉中選
明清時期引申為科舉考試被錄取。例如明代徐霖《繡襦記》提到“幸登庸占榜魁”,即指考中科舉。
二、用法與演變
- 詞源:最早見于《尚書》,側重人才選拔;漢代後擴展至帝王即位;明清新增科舉含義。
- 語境差異:
- 政治文獻中多指帝王即位(如“龍興登庸”);
- 文學作品中常表人才任用(如“登庸趨俊乂”);
- 明清小說則多關聯科舉(如“射策者以甲科入仕”)。
三、例句參考
- 選拔任用
“登庸三朝,作社稷臣”(明·方孝孺)。
- 登帝位
“革晦以明,登庸啟聖”(《查字典》例句)。
- 科舉中選
“對策者以第一登庸”(南朝·劉勰)。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漢典》《尚書》注疏等古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登庸》這個詞是指一個君主正式登基即位。根據其字義分析,可拆分為“登”和“庸”兩個部分。其中,“登”是由“癶”作為主部,意為上升、登上;“庸”是由“廣”作為主部,表示府邸。根據漢字筆畫計算,整個詞共有10個筆畫。
《登庸》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皇帝登基即位時的典禮儀式。在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例如,繁體字中“登”字的寫法是「登」,而在古代的字體中則是「⻏」;“庸”字的繁體寫法為「庸」,在古代字體中為「廣」。這些不同的形體變化反映了漢字書寫的發展和演變過程。
下面是一些使用《登庸》這個詞的例句:
1. 他終于等到了祖國的獨立,應該登庸為國家的領導人。
2. 這位年輕的君主在年幼時登庸,面臨着重大的責任和挑戰。
一些相關的組詞有:即位、登基、稱帝。
近義詞有:即位、稱王、執政。
反義詞可有:退位、禅讓、退位讓賢。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