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名刺的意思、名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名刺的解釋

[calling (name) card;visiting card] 名帖;名片

最笑近來黃叔度,自投名刺占陂湖。——元稹《重酬樂天》

詳細解釋

猶名片。《梁書·江淹傳》:“ 永元 中, 崔慧景 舉兵圍京城,衣冠悉投名刺, 淹 稱疾不往。” 唐 元稹 《重酬樂天》詩:“最笑近來 黃叔度 ,自投名刺占陂湖。” 明 陳宏緒 《寒夜錄》卷下:“ 嘉 隆 以來,往還名刺居上者傲而無禮,處卑者遜而可笑。” 清 俞樾 《春在堂隨筆》卷五:“餘名刺作隸書,或以為怪。”參見“ 名紙 ”、“ 名帖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名刺,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古代用于通報姓名、身份的長方形紙片或竹木片,即現代所稱的“名片”。其詳細解釋與文化内涵如下:


一、詞義解析

  1. 基本定義

    “名刺”即書寫姓名、官職等信息的卡片,用于社交場合的自我介紹或求見時投遞。據《漢語大詞典》釋義:“名刺,猶名片。舊時拜訪人或與人聯繫時所用的長方形紙片,上書本人姓名、職銜等。”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詞源與别稱

    • 起源:漢代稱“谒”,以竹木簡書寫姓名;東漢後稱“刺”,唐宋時期普遍使用紙質名刺。
    • 别稱:因材質或功能差異,亦稱“名帖”“名紙”“門狀”等。清代《清稗類鈔》載:“京師拜客,用三寸紅紙,拓木刻姓名,謂之名帖。”

      來源:《清稗類鈔·風俗類》


二、曆史演變與文化意義

  1. 禮儀規範

    名刺的使用嚴格遵循禮制。明代《萬曆野獲編》記載,名刺尺寸、字體均需符合身份,官員使用大字名刺,平民則用小字,體現古代社會的等級秩序。

    來源:《萬曆野獲編》(明·沈德符)

  2. 社會功能

    • 身份憑證:作為官員、文人社交的必要工具,如《後漢書·祢衡傳》描述祢衡“懷刺漫遊”,以名刺求見名士。
    • 禮節象征:逢年過節,遣仆役遞送名刺代替登門賀禮,稱為“飛帖拜年”,見于宋代《癸辛雜識》。

      來源:《後漢書》《癸辛雜識》(宋·周密)


三、現代關聯

“名刺”一詞雖在當代漢語中被“名片”取代,但仍保留于曆史文獻與日語借詞中(日語“名刺/めいし”即名片)。其承載的禮儀文化與身份标識功能,延續至現代商務社交場景。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後漢書·文苑列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3. 《清稗類鈔》徐珂編,商務印書館
  4.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網絡擴展解釋

“名刺”是古代用于拜訪或社交時通報個人信息的工具,相當于現代的名片。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定義與用途
    名刺又稱“名帖”,是載有姓名、職位、地址等信息的紙片或竹木片,主要用于自我介紹或建立聯繫。唐代詩人元稹在《重酬樂天》中提到的“自投名刺占陂湖”,便反映了其社交功能。

  2. 曆史演變

    • 起源:漢代稱為“谒”,漢末改稱“刺”,材質多為削光的竹木片,書寫姓名、官職等信息。
    • 材質變化:漢以後逐漸改用紙張,但仍沿用“刺”的稱呼。
    • 文化傳播:唐代名刺傳入日本,日語至今沿用“名刺”一詞,而中文則逐漸被“名片”取代。
  3. 文化意義
    名刺在古代禮儀中具有莊重性,尤其在官員交際中不可或缺。其形制與使用規範反映了等級制度和社會禮儀,例如明代文獻記載名刺的書寫格式與遞送方式需符合身份。

  4. 與現代名片的對比
    現代名片更輕便且内容标準化,而名刺因材質(如竹木)和手寫形式更具曆史厚重感。日本保留“名刺”稱謂,體現了對傳統文化的延續。

如需進一步了解名刺的具體形制或曆史典故,可參考《陔馀叢考》《釋名·釋書契》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白疊布兵帥嘗禘常違成議單峯駝當面鑼,對面鼓丹士大洽雕蓬掉眩惡變飛路風紀扣購銷古恨黑燈瞎火曷勝懷本虎諕會客煇如悔怨賈充香駕薨檢察廳蹐蹐進善黜惡祭品磕磕絆絆兩限房淩蔑龍媒龍威虎震鸾佩滅不個末戚末限南陌鳥嘴铳配社秦妃起籤秋聲起早挂晚全能運動鵲錦輸出書幾田舍兒涕噴痛痹通賂威殺溫恤渦輪機夏官正閑隟熙旦謝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