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lling (name) card;visiting card] 名帖;名片
最笑近來黃叔度,自投名刺占陂湖。——元稹《重酬樂天》
猶名片。《梁書·江淹傳》:“ 永元 中, 崔慧景 舉兵圍京城,衣冠悉投名刺, 淹 稱疾不往。” 唐 元稹 《重酬樂天》詩:“最笑近來 黃叔度 ,自投名刺占陂湖。” 明 陳宏緒 《寒夜錄》卷下:“ 嘉 隆 以來,往還名刺居上者傲而無禮,處卑者遜而可笑。” 清 俞樾 《春在堂隨筆》卷五:“餘名刺作隸書,或以為怪。”參見“ 名紙 ”、“ 名帖 ”。
“名刺”是古代用于拜訪或社交時通報個人信息的工具,相當于現代的名片。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與用途
名刺又稱“名帖”,是載有姓名、職位、地址等信息的紙片或竹木片,主要用于自我介紹或建立聯繫。唐代詩人元稹在《重酬樂天》中提到的“自投名刺占陂湖”,便反映了其社交功能。
曆史演變
文化意義
名刺在古代禮儀中具有莊重性,尤其在官員交際中不可或缺。其形制與使用規範反映了等級制度和社會禮儀,例如明代文獻記載名刺的書寫格式與遞送方式需符合身份。
與現代名片的對比
現代名片更輕便且内容标準化,而名刺因材質(如竹木)和手寫形式更具曆史厚重感。日本保留“名刺”稱謂,體現了對傳統文化的延續。
如需進一步了解名刺的具體形制或曆史典故,可參考《陔馀叢考》《釋名·釋書契》等文獻。
名刺(míng cì)一詞的意思是“名字和聯繫方式的卡片”。它來自于漢字,由兩個部首組成:名(míng)和刺(cì)。
「名」是名字的意思,是一個獨立的漢字,讀音為「míng」。它由「口」和「夕」兩個部首組成,表示人的口齒和在夜晚的時候。在古代漢字中,「名」的寫法也有所變化。
「刺」表示刺繡、刺痛等含義,在這裡指代聯繫方式。它由「刀」和「朿」兩個部首組成,「刀」代表刀子,「朿」表示刺繡的針。在古代漢字中,「刺」的寫法也有所變化。
名刺一詞源自于日本,也是日語中“名片”的意思。名片最初是在中國傳入日本的,隨後在日本發展起來的一種文化。而在繁體字中,名刺一詞是「名片」,寫作「名」和「片」的組合。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名」有時候還會寫作「名兒」,表示名字的意思。而「刺」也可寫作「劙」,表示刺傷或紮人的意思。
例句:我剛剛印好了一批名刺,你需要幾張?
組詞:名字、聯繫方式、卡片
近義詞:名片、個人卡、聯繫卡
反義詞:無上訪關系、陌生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