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為人處事禮讓三分,不與人争。《宋史·道學傳四·李燔》:“﹝ 燔 ﹞因誦古語曰:‘分之所在,一毫躋攀不上,善處者,退一步耳。’” 元 王德信 《集賢賓·退隱》套曲:“退一步乾坤大,饒一着萬慮休。”《水浒傳》第四五回:“他教丈夫收了肉店,我若便和他分辯,教 楊雄 出丑。我且退一步了,卻别作計較。”
(2).表示稍微後退。《綠野仙蹤》第七四回:“隻是行軍之際,退一步便要算規避。”
(3).後退另謀出路。 萬迪鶴 《達生篇》:“人們都是這樣的:當事到臨頭的時候,就會作退一步的想法。”
“退一步”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層含義,主要體現為處事哲學和行動策略。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退一步”指在處理矛盾或人際交往時,主動讓步或退讓,以達成和諧或避免沖突。其核心在于“以退為進”,通過暫時的妥協換取更長遠的目标。
禮讓與不争
強調在利益或觀點沖突時,保持謙遜态度,避免正面沖突。例如《宋史》中記載李燔所言“善處者退一步耳”,即通過退讓化解矛盾。
行動上的後退
字面指身體或行動上的短暫後撤,如《綠野仙蹤》中“退一步便要算規避”,表示避免直接對抗。
另謀出路
在困境中主動調整策略,如萬迪鶴《達生篇》提到的“退一步的想法”,即轉換思路尋求新方向。
“退一步”既是具體行動,也是智慧哲學,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謙遜與變通思想。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用例,可參考《宋史》《水浒傳》等文獻來源。
《退一步》是一個成語,意為在處理問題或争論時,適時退讓、妥協,以保持和諧的關系。
《退一步》這個詞由“辶”和“革”兩個部首組成,辶(⻍)是走的意思,革(靠)表示革除、改變。
《退一步》這個詞的筆畫數為17畫。
《退一步》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左傳·文公八年》:“于是患之,其師曰:‘退一步焉而卧,以待其齊。’康子曰:‘吾聽之矣。’”意為在争論中,應該退一步,等待對方的齊備。這個成語既可用于平時的處世相處,也可用于政治外交等領域。
在繁體字中,退一步的寫法是「退一步」。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退一步是用「退一步」的字形。
1. 在處理矛盾沖突時,我們要學會退一步,讓步才能維持和諧的關系。
2. 在談判中,雙方都需要退一步,才能達成雙赢的結果。
3. 退一步,海闊天空,不必太過執着。
退縮、退讓、後退、退場、退休、退避等。
讓步、退讓、退卻。
強硬、固執、堅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