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得到君主的信任重用。《孟子·公孫丑上》:“ 管仲 得君,如彼其專也。” 趙岐 注:“ 管仲 得遇 桓公 ,使之專國政如彼。”《新唐書·虞世南傳》:“ 世基 佞敏得君,日貴盛,妻妾被服拟王者,而 世南 躬貧約,一不改。” 宋 嶽珂 《桯史·楊艮議命》:“時 韓平原 得君,權震天下。”《續資治通鑒·宋神宗熙甯八年》:“一時朝士見 惠卿 得君,謂可傾 安石 以媚 惠卿 ,遂更朋附之。”
"得君"是古漢語中的複合動詞結構,其核心含義可從構詞法和語用史兩個層面解析:
一、字源本義 "得"在甲骨文中從手持貝,本義為獲得、取得,引申為受惠、達成。《說文解字》釋:"得,行有所得也"(來源:《說文解字》卷2)。"君"在金文中從尹從口,本指發號施令者,《白虎通義》訓:"君者,群也,群下歸心也"(來源:《白虎通義·號篇》)。二字組合形成使動結構,原指臣子獲得君主信任。
二、經史用例
三、現代語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主要保留于曆史文獻研究領域,日常生活使用頻率較低。《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标注為"書面語",釋義:"舊指臣子得到君主重用"(來源: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
“得君”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其含義和使用場景如下:
指得到君主的信任與重用,強調臣子或下屬獲得統治者(如帝王、諸侯)的賞識和權力委任。
核心意義
源于中國古代政治文化,體現君臣關系中的“寵信”與“依附”。君主掌握絕對權力,臣子需通過才能或忠誠争取信任,“得君”即象征這種政治機遇和地位提升。
曆史語境
常見于史書和典籍。例如: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出處,可參考《孟子》《新唐書》等文獻或、6的擴展内容。
拜送寶臣迸螢材理翠禽倒轉彫瘵鬥斛之祿蹲子發莖泛泛之人奮首伏辨蛤骨過家紅絲疔回迹火城火炙護牌将令奸鑄腳邊路節髦既而棘環金鐄亢炎零丁洋靈醒靈虛殿龍郎蛋女龍蛇之章輪理面衣披挂乒乓遷挪青霄七擒孟獲三天捎泊孰知松肪隨疑歲月不居燙鬥歎嗟天策體國聽之任之體育館忘情負義亡釁衛生褲帷闼逶迤穩丕丕污溝遐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