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體國的意思、體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體國的解釋

(1).創建或治理國家。 晉 陸機 《漢高祖功臣頌》:“體國垂制,上穆下親。”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奏啟》:“ 劉頌 殷勤於時務, 溫嶠 懇惻於費役,并體國之忠規矣。” 清 王夫之 《家世節錄》:“嗚呼!先正體國用人,争而不忮如此,天下何得不晏然!”參見“ 體國經野 ”。

(2).體念國家。 宋 嶽飛 《奏措置曹成事宜狀》:“奉聖旨令:……其 馬友 等并聽帥臣 嶽飛 節制,各務體國,共力破賊。” 明 李東陽 《邃庵太宰先生初度疊前韻奉壽》:“夙夜在公長體國,行藏自我亦由天。” 清 梅曾亮 《臣事論》:“然有公忠體國之大臣,則亦不利乎此矣。”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體國”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主要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創建或治理國家
    源自《周禮·天官·序官》:“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野,設官分職,以為民極。”其中“體”意為劃分、治理,“國”指國家。這一用法強調對國家疆域、制度的規劃與管理。例如南朝劉勰《文心雕龍》中提到的“體國之忠規”,即指治理國家的忠誠謀略。

  2. 體察、顧念國家
    指個人通過行為或思想體現對國家的忠誠與責任感。例如清代梅曾亮《臣事論》中提到的“公忠體國”,即強調官員需心懷國家利益。


二、用法與延伸


三、總結

“體國”一詞兼具“治理國家”的實踐意義與“心系國家”的精神内涵,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需進一步考證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周禮》《文心雕龍》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體國 的意思

《體國》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意為“統一國家的形式和制度”。在古代,特指國家政權的組織和管理體系。

拆分部首和筆畫

《體國》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和“囗”,其中“⺌”是肉部,表示“肉類”的意思;“囗”是門部,表示“圍起來”的意思。

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體國》的總筆畫數是11畫,其中肉部的筆畫數為6畫,門部的筆畫數為5畫。

來源和繁體

《體國》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漢書·越韓傳》中。在古代,國家統一後的管理體系被稱為“體國”,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封建時期。

在繁體字中,體國的寫法和簡體字基本相同,隻是在“國”字的上方加了一個“玉”字旁(國)。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以《體國》為例,古時的寫法是「體國」,其中的“體”字由“⺌”和“本”組成,表示“形體”和“根本”的意思。“國”字則與現代寫法相同。

例句

1. 為了維護國家的統一,必須建立健全的體國制度。

2. 繁榮昌盛的國家必須有一個穩定有效的體國。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體制、國家體制、體系、政權體制、國體、國家治理

近義詞:國家制度、政治體制、統治制度

反義詞:分裂、分散、割據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