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迴跡 ”。重歸;回行。 晉 潘尼 《贈侍禦史王元贶》詩:“王侯厭 崇禮 ,迴迹清憲臺。”《文選·孔稚珪<北山移文>》:“乍迴跡以心染,或先貞而後黷,何其謬哉!” 劉良 注:“言 周顒 蹔迴跡向山中,而心猶染於俗也。”
見“ 迴迹 ”。
“回迹”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略有差異,綜合多個來源可總結如下:
“回迹”指重歸、回行,多用于描述人物或行為的折返、回歸動作。例如晉代潘尼詩中“迴迹清憲臺”即表達離開後又重返高位的含義。
字義拆解
文學用例
孔稚珪《北山移文》中“乍迴跡以心染”一句,劉良注解為“周颙暫時回山,但心仍沾染世俗”,體現“回迹”暗含行為與内心的矛盾。
部分資料(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成語,表示“離别後不斷回想”的思念之情。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是現代引申或誤讀,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該詞屬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常見于古典文學或學術研究。若需引用,建議參考《文選》《晉詩》等原始文獻。
回迹是一個漢字詞語,可指人或物回返的痕迹、留下的印記或痕迹。
該詞的拆分部首分别是“口”和“辵”(即“辶”),其中“口”表示意義,而“辵”表示形态。
回迹的筆畫總數為13畫,具體的筆畫順序是:橫、橫、豎、豎、橫、撇、捺、捺、橫、豎、彎鈎、橫。
回迹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它是在古代印章文化中衍生出來的。古人在書寫或雕刻印章時,常常在它們後面刻上“回迹”用以表示回返的痕迹。
在繁體字中,回迹的寫法和簡體字一樣。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回迹的古代寫法為“迴跡”,繁體寫作“迴跡”。
以下是一些關于回迹的例句: 1. 幾天過去了,暴風雨後留下的回迹仍然清晰可見。 2. 我們在海灘上建造的沙雕被海水沖刷,隻留下了一些微弱的回迹。
以下是一些與回迹相關的其他詞語:
組詞:回迹依然、回迹可見、回迹斑斑、回迹浮現、回迹無處不在。
近義詞:回痕、回蹤。
反義詞:去迹、離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