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rmor] 盔甲
(1).穿戴盔甲。 元 施惠 《幽閨記·香落回軍》:“圍繞 中都 城下,見敵樓上無一個披掛,都遷徙離京華。”《水浒傳》第六八回:“ 曾長官 攔當不住,全身披掛,綽刀上馬,直奔前寨。” 清 李漁 《奈何天·攢羊》:“傳諭各營将領,一齊披掛,就此起兵。”
(2).盔甲。 元 無名氏 《小尉遲》第一折:“你父親臨行時,留下一副披掛,在我這裡收著哩。”《西遊記》第三回:“如今坐在宮中,又要索甚麼披掛。”
(3).披着挂在身上。《醒世恒言·喬太守亂點鴛鴦譜》:“ 喬太守 在庫上支取喜紅六段,叫三對夫妻披掛起來,喚三起樂人,三頂花花轎兒,擡了三位新人。” 茹志鵑 《百合花》:“他決定以後,就把我抱着的被子,統統抓過去,左一條、右一條地披挂在自己肩上,大踏步地走了。”
“披挂”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三種主要解釋:
穿戴盔甲或衣裝
原指古代将士穿戴铠甲,後引申為一般意義上的穿戴整齊。
▶ 例句:元雜劇《幽閨記》中“敵樓上無一個披掛”,《水浒傳》第六八回“全身披挂,綽刀上馬”,現代用法如“足壇老将再次披挂上陣”。
指盔甲本身
作名詞時表示穿戴的盔甲裝備。
▶ 例句:《西遊記》第三回“索甚麼披掛”,《小尉遲》中“留下一副披挂”。
披着挂在身上
用于描述非正式穿戴方式,如衣物、織物隨意搭在肩或身上。
▶ 例句:《醒世恒言》中“三對夫妻披掛紅綢”,茹志鵑《百合花》中“被子披挂在自己肩上”。
詞義演變:從古代軍事用語(如引用《奈何天·攢羊》的“一齊披挂起兵”),逐漸擴展為現代泛指穿戴或裝飾性動作(如提到的“社會地位象征披挂”)。需注意該詞在早期白話文(如元雜劇、明清小說)中高頻出現,現代使用多含文學色彩。
披挂是一個經常在文學作品中出現的詞語,它的意思是身穿戴着華麗的服飾,通常是形容人們在特殊場合,如婚禮、節日等活動中,穿戴得非常漂亮而莊重。
拆分部首和筆畫:披(手部手+毛、已)挂(手部手+圭)。
來源:披挂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哀公十三年》中,意思是指貴族男子穿戴華麗、莊重的儀容儀表。
繁體字:披掛。
古時候漢字寫法:披挂這個詞的古代寫法為「披額」。額在古代的意思是額頭。
例句:在婚禮上,新娘神情莊重,披挂着一襲白色的婚紗。
組詞:披風、披肩、披薩。
近義詞:盛裝、華美。
反義詞:破舊、蓬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