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雩的意思、大雩的詳細解釋
大雩的解釋
古求雨祭名。《禮記·月令》:“﹝仲夏之月﹞大雩帝,用盛樂。” 鄭玄 注:“雩,籲嗟求雨之祭也。”《公羊傳·桓公五年》:“大雩者何?旱祭也。”《漢書·五行志中之上》:“其夏旱雩祀,謂之大雩。”
詞語分解
- 大的解釋 大 à 指面積、體積、容量、數量、強度、力量超過一般或超過所比較的對象,與“小”相對:大廳。大政。大氣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 指大小的對比:這間房有那間兩個大。 規模廣,程度深,性質重要:大局。大衆
- 雩的解釋 雩 ú 古代為求雨而舉行的一種祭祀:雩祭。雩禳(出雨消災)。 筆畫數:; 部首:雨;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大雩”是中國古代為祈求降雨而舉行的一種重要祭祀儀式,具體釋義如下:
-
基本定義
大雩是古代應對旱災的官方祈雨祭祀,屬于雩祭中的最高規格。其核心在于通過特定儀式向天帝或自然神靈祈求甘霖,以調和陰陽、緩解旱情。
-
文獻記載
- 《禮記·月令》記載仲夏之月“大雩帝,用盛樂”,表明祭祀時會使用隆重的音樂。
- 《公羊傳》稱“大雩者何?旱祭也”,直接點明其旱災祭祀的性質。
- 《漢書》補充“大雩”需皇帝親自參與,突顯其重要性。
-
儀式形式
雩祭包含舞蹈、奏樂和祝禱,如《周禮》提到“司巫帥巫而舞雩”,女巫則通過舞蹈溝通神靈。東漢王充在《論衡》中解釋,曾皙所述的“舞雩”場景(《論語·先進》),實為雩祭時衆人涉沂水、歌詠的儀式化行為,象征“龍從水中出”的祈雨意象。
-
文化延伸
雩祭分為春祈(求播種之雨)和秋祈(保谷物成熟),後演變為包含民間祓除災禍的習俗。如曲阜舞雩台不僅是祭祀場所,也衍生出暮春時節沐浴詠歌的民俗活動。
曆史意義:大雩體現了古代“天人感應”的哲學觀,将自然現象與政治倫理結合,成為維系農業社會穩定的重要禮制,其儀式細節在《周禮》《南齊書》等史籍中均有詳細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二
大雩(dà yù)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大規模的祭祀活動。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雨(雨字旁),右邊是午(一字底),共有7畫。大雩一詞來源于古代中國的一種重要的祭祀儀式,被認為是為了祈求豐收和保佑國家的繁榮。在繁體字中,大雩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大雩的形狀可能有所變化。以下是一個關于大雩的例句:每隔五年,我們的祖先都會舉行一次盛大的大雩祭祀儀式。
大雩的組詞較少,因為它是一個相對特定的詞語。然而,可以與大雩相關的詞語包括祭祀、儀式、祈求等。近義詞可能有盛大、莊重、隆重等。反義詞與大雩相對的詞可能是平常、普通等。
希望以上回答對你有幫助!如果有更多問題,我很樂意幫助你。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