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委屈行事。《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中》:“是以君子直言直行,不宛言而取富,不屈行而取位。”
“屈行”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屈行”指被迫屈從、低頭服從,強調在壓力或困境中違背本心行事。該詞由“屈”(屈服)和“行”(行動)組成,字面可理解為“屈服後的行動”。
最早見于《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中》:“君子直言直行,不宛言而取富,不屈行而取位。” 此句強調君子應堅持正直言行,不通過阿谀或屈從換取利益地位。
部分詞典(如)指出,“屈行”不僅指行為上的妥協,還隱含心理層面的壓抑感,強調内外不一緻的狀态。這與單純的行為服從(如“服從”)存在細微差異。
提示:若需具體例句或古籍用例,可參考《大戴禮記》原文或《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
屈行意為在某種壓力或限制下改變自己的行為或态度,通常是出于某種原因而順從或屈服。
屈行的部首是彳(左走的步伐),總筆畫數為8。
屈行一詞源于古代中國的文化和社會背景。在古代中國,人們普遍注重禮儀、道德和儒家思想,屈從他人的意願往往被視為一種體面和正确的行為。
屈行的繁體字為屈行。
在古代,屈行的寫法與現代相比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由于無法準确确定古代漢字的變遷,沒有确切的古代寫法提供。
1. 在面對強大的壓力下,他選擇屈行而不是繼續抵抗。
2. 為了維護和睦的關系,他不得不屈行接受對方的要求。
1. 屈從:表示順從、屈服的意思。
2. 行為:表示一種動作、舉止或表現。
3. 屈服:表示心理或行為上的妥協和順從。
1. 順從:表示遵從他人意願的行為。
2. 屈服:表示屈從、接受壓力或限制。
3. 順從:表示順服、聽從。
1. 抵抗:表示對抗、逆來順受。
2. 不屈:表示不屈服、堅決抵抗。
3. 抵禦:表示抵擋、反抗外來的壓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