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負逋的意思、負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負逋的解釋

拖欠。亦指拖欠的錢財。 唐 韓愈 《南海神廟碑》:“於是免屬州負逋之緡錢廿有四萬,米三萬二千斛。” 清 張明弼 《冒姬董小宛傳》:“姬時有父多嗜好,又蕩費無度,恃姬負一時冠絶名,遂負逋數千金。”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負逋”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拖欠債務未償還的行為或狀态。據《漢語大詞典》記載,“負”本義為“背負”,引申指虧欠;“逋”則特指逃亡或拖延,二字組合後構成法律及經濟領域的專有用語。該詞在《唐律疏議》等古代法典中多用于描述官府賦稅逾期未繳的情形,如“民戶負逋,責裡正催科”即指百姓拖欠賦稅需由基層官吏追繳。

從詞源演變看,“負逋”最早見于漢代簡牍文書,東漢王充《論衡》中“商賈負逋,市易不行”的記載,表明其商業債務場景的應用。現代漢語中雖較少使用,但在研究古代經濟史、法制史時仍具學術價值。需注意的是,該詞與“逋負”屬同素逆序詞,二者在《資治通鑒》等典籍中常可互用,但“負逋”更側重債務主體的責任狀态。

網絡擴展解釋

“負逋”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讀音:fù bū
含義:指拖欠(債務、錢糧等),也特指拖欠的錢財。

詞源與構成

文獻例證

  1. 唐代韓愈《南海神廟碑》:
    “免屬州負逋之缗錢廿有四萬”,意為免除屬地州府拖欠的稅款。
  2. 清代張明弼《冒姬董小宛傳》:
    “負逋數千金”,指拖欠了數千兩黃金的債務。

現代使用建議

該詞主要用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文學創作中,現代日常交流建議用“欠債”“拖欠”等更通用的詞彙替代。若需引用古籍中的“負逋”,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具體指“行為”還是“錢財”。

别人正在浏覽...

百雜香八識布頭,布頭兒茶鼓纏纡騁辨車仆醇善代位繼承導産敵壘洞黎棟撓飛來剪廣播段廣柑桂館焊栅紅事後味緩帶花絲貨價火流火情見報講諷角鹿郊外雞蛋清精慮濫調壈坎六指兒羅惹美事你們怕三怕四譴讁戎虜軟骨魚鋭進升濟神搖目奪侍講學士石燕霜柑雙鹿寺宇竦神棠棣蹋衍特知貼子詞提壺土豹托公報私婉晚違言相提而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