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大挑的意思、大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大挑的解释

清 乾隆 以后定制,三科以上会试不中的举人,挑取其中一等的以知县用,二等的以教职用。六年举行一次,意在使举人出身的有较宽的出路,名为大挑。挑选的标准多重形貌,相传有“同田贯日气甲由申”八字诀,合于前四字形貌者为合格。例如长方面型为“同”,方面型为“田”,身体长大为“贯”,身体匀称为“日”。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杂记下·治赋》:“余友 陈春嘘 名 昶 ,以举班大挑得知县,分发 浙江 。” 清 吴敏树 《先考行状》:“次即 敏树 , 道光 壬辰举人,大挑二等,候补教諭。”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大挑"是清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特殊选拔程序,主要用于在会试落榜的举人中挑选人才担任官职。以下是其详细释义及来源依据:

一、核心释义

大挑

指清代每六年举行一次的选拔制度,针对会试三次以上未中进士的举人,由朝廷派王公大臣进行面试,根据形貌(体态、仪表)与应对(言谈、才识)综合评定等级,择优授予知县、教职等基层官职。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3卷第214页

二、历史背景与实施规则

  1. 选拔周期与对象

    每六年(逢丑、未、辰、戌年)举行,参与者须为三次会试落榜的举人。

    来源:《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第一章(商衍鎏著)

  2. 面试标准

    • 形貌:需体态端正,无残疾;
    • 应对:考察言语条理、学识基础。

      通过者分为两等:一等可任知县,二等授教职(州学正、县教谕等)。

      来源:《清史稿·选举志三》

  3. 淘汰机制

    每二十人一组,面试后挑出三人落选(称“跳八仙”),余者授职。

    来源:《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清代卷》第五章(李世愉著)

三、引申含义与现代关联

该制度虽在清末废除,但“大挑”一词在文献中仍保留其历史含义,偶用于比喻人才选拔中的关键性考核环节。

来源:《辞源》(第三版)“大挑”词条


权威参考文献(按释义顺序标注):

  1.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2. 商衍鎏. 《清代科举考试述录》.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58.
  3. 赵尔巽等. 《清史稿·选举志三》. 中华书局, 1977.
  4. 李世愉. 《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清代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5.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辞源》(第三版). 商务印书馆, 2015.

网络扩展解释

“大挑”一词主要有两种含义,需结合历史背景和现代语境区分理解:

一、清代科举制度中的“大挑”

  1. 起源与目的
    始于乾隆时期,针对三次会试未中的举人,每六年举行一次选拔,旨在拓宽举人出路。
  2. 选拔标准与结果
    • 一等授知县,二等任教职(如地方学官)。
    • 注重形貌特征,采用“同田贯日”八字诀:
      • 同:长方面型;田:方脸;贯:身材高大;日:体态匀称。

二、现代教育领域的“大挑”

指“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简称“大挑”),与“小挑”(创业计划竞赛)并列。

其他补充

提示:若需进一步了解清代科举细节,可参考《履园丛话》等古籍;现代竞赛信息建议通过教育部门官网核实。

别人正在浏览...

暗面黯然神伤捭阖步罡坛不可救疗獊狞拆忙月承权重阳糕床位出尘不染鹑郊祠坛词约指明颠僵跌跌挞挞底慎地宇东荒敦质尔诈我虞反根发徙法香腹坚夫子墙鬼魔道过言寒酷华章江槎脚踩两只船搅混季厘金介雷峰夕照了结理脉玲珑透漏乱作胡爲络车马驮氓宇冥岩哪怕能屈能伸年平均棚架疲愞犬戎绕朝鞭如饥如渴乳香噬齧听装铜镜反应外境玩臣县治小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