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 代官吏禮帽上用來固定翎子的管子。 清 曾國藩 《江忠烈公神道碑》:“上嘉公功,賞二品頂戴,賜翎管、班指諸物。”《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找找我從前戴過的亮藍頂兒,大約還在,就把我那個白玉喜字翎管兒解下來,再拿枝翎子。”
“翎管”是清代官吏禮帽上的重要部件,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翎管是固定在官員禮帽頂珠下方的管狀物,用于安插翎羽(即花翎)。其長度約兩寸,粗細如旱煙管,中間空膛,頂端有半圓形鈕。主要功能是固定象征官階的翎子,材質多為玉、翡翠、琺琅或花瓷等貴重材料。
曆史背景
清代改革冠制,廢除前朝高冠樣式,改用禮帽(分暖帽、涼帽)。翎管隨這一制度誕生,成為區分官員品級的标志之一。例如,和珅曾收藏846個翎管,側面反映其材質珍貴及曆史價值。
材質與工藝
常見材質包括翡翠、白玉、碧玺、琥珀等,工藝精細,表面常雕刻盤龍等紋飾。翎管不僅是實用部件,也被視為身份象征,高階官員的翎管材質更奢華。
文化意義
翎管與頂戴、花翎共同構成清代官服等級體系。朝廷常将翎管作為賞賜,如曾國藩在《江忠烈公神道碑》中提及皇帝賜翎管以示嘉獎。
翎管是清代特有的禮帽配件,兼具實用與象征意義,其材質、工藝均體現封建等級制度及官僚文化。
《翎管》是一個漢字詞語,由“翎”和“管”兩個字組成。
《翎管》中,“翎”的意思是鳥羽之長而美麗的羽毛,也可指箭羽、羽狀物;“管”的意思是器物,可以指長形的玩具等。因此,整個詞語的意思可以理解為長而美麗的羽毛或者一種玩具。
根據《辭海》的解釋,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翎管》這個詞的來源不太明确,但可以猜測它與古代鳥類的箭羽使用有關,或者是由箭術演變而來的。另外,考慮到“翎管”也可以指代長形的玩具,可能也與古代玩具的形狀有關。
在繁體字中,翎管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根據《說文解字》的記載,字“翎”的古代寫法如下:
翏:由飛鳥旁和林旁組成,表示鳥飛入樹間。
字“管”的古代寫法如下:
笒:由竹子和木(或日)組成,表示用竹子制作的器物。
這些古代寫法在不同的曆史階段上可能會有所變化,但總體上可以反映古代人對事物的觀察和用象形字來表達的方式。
以下是一些使用《翎管》的例句:
以下是一些以《翎管》為組詞的例子:
以下是一些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羽飾、鳥羽、翎毛
反義詞:木塊、石頭、紅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