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名匿迹的意思、遁名匿迹的詳細解釋
遁名匿迹的解釋
隱姓埋名,不露行迹。 宋 蘇舜欽 《粹隱堂記》:“故耿介剛直之士,一不與細合,則颯然遠舉,遁名匿迹,惟恐有聞於人也。”
詞語分解
- 遁名的解釋 猶言隱姓埋名。《藝文類聚》卷五七引 三國 魏 劉邵 《七華》:“ 玄休先生 ,棄世遁名。”《梁書·文學傳下·謝幾卿》:“遁名屠肆,發迹關市,其人緬邈,餘流可想。”
- 匿迹的解釋 隱藏起來,不露形迹匿迹江湖詳細解釋見“ 匿迹 ”。亦作“ 匿跡 ”。隱藏起來,不露形迹。《申子·大體》:“故善為主者,倚於愚,立於不盈,設於不敢,藏於無事,竄端匿迹,示天下無為。”《南史·隱逸傳上·
網絡擴展解釋
“遁名匿迹”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dùn míng nì jì,其核心含義是隱姓埋名,隱藏行蹤,不讓人知曉。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 “遁”:隱藏、逃避;
- “名”:姓名、身份;
- “匿”:藏匿;
- “迹”:行蹤、痕迹。
組合後表示通過隱藏姓名和行迹來避免被他人發現。
出處與用法
-
典故來源
出自宋代蘇舜欽的《粹隱堂記》:“一不與細合,則飒然遠舉,遁名匿迹,惟恐有聞于人也。”,描述耿介之士因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而選擇隱居。
-
語法功能
通常作謂語或賓語,用于描述主動隱藏身份或逃避關注的行為。
應用場景
- 逃避現實:如躲避債務、追捕時隱姓埋名;
- 隱士生活:形容淡泊名利、遠離塵嚣的隱居者;
- 文學創作:在小說或曆史記載中刻畫人物隱藏身份的情節。
近義詞與擴展
- 近義詞:隱姓埋名、銷聲匿迹;
- 反義詞:抛頭露面、顯山露水(注:部分資料提及“典冊高文”為反義詞,但需結合語境判斷)。
例句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成語的用法或出處,可參考宋代文學作品或權威詞典(如《漢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遁名匿迹》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遁名匿迹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隱姓埋名,隱藏蹤迹,不暴露身份。它形容一個人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幹擾,隱居在某個地方,不暴露自己的************或行蹤。
拆分部首和筆畫:
遁(部首:辵;筆畫:11)
名(部首:口;筆畫:6)
匿(部首:匸;筆畫:4)
迹(部首:辶;筆畫:7)
來源:
《遁名匿迹》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五十五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以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意為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會滔滔不絕地說話,善于保護自己,保持低調,不暴露自己的能力和優勢。
繁體:
遁名匿蹤
古時候漢字寫法:
遜名匿蹤
例句:
他為了躲避追捕者,遁名匿迹在郊外的小村莊裡生活。
組詞:
遁世、隱姓、隱居、隱藏、躲避
近義詞:
隱藏、隱蔽、躲藏
反義詞:
顯露、暴露、公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