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佛教語。指能洞察一切,辨别真妄的眼力。《敦煌變文彙錄·維摩诘經問疾品變文》:“必使天龍開道眼,教伊八部悟深因。” 宋 蘇轼 《與王定國書》:“粉白黛緑者,俱是火宅中狐狸射幹之流,願公以道眼照破。” 明 田汝成 《西湖遊覽志馀·藝文賞鑒一》:“今此幅得 李唐 法,世人以肉眼觀之,則無足取也。若以道眼觀之,則形不足而意有餘矣。” 易宗夔 《新世說·巧藝》:“具道眼者,必有以教我。”
(2).曠野中行人踩出來的小路。 劉白羽 《一個溫暖的雪夜》:“開頭天黑得伸手不見五指,後來風雪又下得漫天漫地,不知道什麼時候一離開道眼,我們就在荒草甸子裡轉遊開了。”
(3).辦法;主意。 端木蕻良 《科爾沁旗草原》十八:“你的道眼比我多,快快想個好法子,把 大山 那小子煙消火滅。” 曲波 《林海雪原》十三:“快把你的道眼拿出來呀!留在肚子裡叫它生小崽呀!”
(4).指達到目的的途徑。 梁斌 《播火記》二一:“你天不怕地不怕,連我也不看在眼裡。道眼兒越走越窄,窄到擠不過身子去了。”
(5).言外之意。 管桦 《小英雄雨來》一:“ 雨來 聽出 鐵頭 話裡面有道眼,就折轉身,朝着河沿跑。”
"道眼"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五類解釋:
佛教術語
指洞察事物本質、辨别真僞的智慧眼力,常見于佛教經典。例如《敦煌變文彙錄》中"必使天龍開道眼",蘇轼書信也提到"以道眼照破"虛妄。
自然形成的小徑
在文學作品中常指曠野中行人踩踏形成的小路。劉白羽在《一個溫暖的雪夜》中描寫"風雪中離開道眼"的場景即為此意。
解決問題的方法
可引申為計策或主意,如端木蕻良小說中"你的道眼比我多"即指解決問題的辦法,梁斌《播火記》也用"道眼兒越走越窄"比喻處事方式受限。
實現目标的途徑
指達成目的的渠道,如現代漢語中"尋找道眼"可理解為尋找突破口。
言外之意
在特定語境下可指話語隱含的深層含義,需要結合上下文理解。
補充說明:該詞在當代網絡文學中偶見作為筆名使用(如17k小說網寫手),但此屬特殊用法。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古典文獻中多采用前兩種釋義,現代文學則偏向後三種用法。
道眼(dào yǎn)是一個成語,形容人有深邃的眼神、察覺敏銳、見微知著。這個詞彙由兩個漢字組成,道和眼。
道(dào)在這裡意味着眼睛洞察真理的能力,引申為高深的理解和智慧。眼(yǎn)是指視覺器官,可以窺見表象背後的實質。
《道眼》一詞最早出現在南朝梁陶淵明的《歸田賦》中,描述了一個名叫車騎的人擁有“道眼”的能力,可以洞察事物的本質和内涵。
道字由辶部和首部組成,辶部意為“走”,首部意為“首領”。它的筆畫有12畫。
眼字由目部和目部組成,目部意為“眼睛”。它的筆畫有11畫。
道眼的繁體字為「道覽」。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道字是由“⻌”和“首”組成,表示一個人頭上戴帽子走路的形狀;眼字是由“⺁”和“目”組成,表示殺人者看到血液濺到自己眼睛周圍的樣子。
1. 他的道眼使他能夠看到别人無法察覺的事物。
2. 她的道眼洞察力十分出色,總能找出問題的根源。
道心、道德、眼界、眼光等。
近義詞:
道觀、慧眼、明眸、洞察力、洞悉等。
反義詞:
迷眼、淺薄、昏暗、愚昧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