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修書緻意。《陳書·虞寄傳》:“ 高宗 即位,徵授 揚州 治中及尚書左丞,竝不就……又辭以疾,不任旦夕陪列。王於是特令停王府公事,其有疑議,就以決之,但朔望牋修而已。”
“箋修”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未作為固定詞條收錄,但從構詞法角度可拆解分析。“箋”在《漢語大詞典》中本指古代文書注釋,如鄭玄《毛詩箋》中的注解體例,後引申為書信的代稱;“修”在《辭海》中有編纂修訂之義,如《說文解字》段玉裁注所述的校勘工作。二字組合可理解為對文獻進行箋注與修訂的學術活動,特指古代經籍研究中注釋與校勘并重的整理過程。
該詞可見于清代考據學文獻,如戴震《孟子字義疏證》中提及的“箋修舊文”,指通過文字訓诂與版本比勘還原經典原貌的治學方法。現代漢語中多用于古籍整理領域,如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的編輯凡例中,常強調“箋修并重”的校注原則。
“箋修”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箋修(jiān xiū)指通過書信表達問候或緻意,常見于古代正式文書中,強調以書面形式傳遞禮節性内容。其核心含義為“修書緻意”。
《陳書·虞寄傳》記載:“但朔望箋修而已”,描述虞寄因身體原因無法參與日常政務,僅在每月初一、十五通過書信表達對君王的敬意。
宋代李綱詩句“敢比蠻箋修五鳳”中,“箋修”被用于贊頌書信文辭的華美,體現其文學化表達。
多用于古代官員、文人間的禮節性書信往來,或特定場合(如節日、述職)的書面問候,現代漢語中已不常見。
愛藉八陛奔走如市熛火伯英撤棄充列傳感醇粹處之綽然從吉大殺定盤針動兵獨賢訛紊蕃條返正佛櫃隑隑骨朵子桂燭海漫豪聖橫針豎線皇怖歡噱幻術懽說疆境僥進積澱九鬿機子刻厲肯堂肯構蘆酒騾轎馬赫梅月萌發木橛内戚褭娉岐谷窮了砌磚拳捷傷司失死時綏殊際説念遝岡複嶺貼徵銅版紙痛杖文文莫莫飨孤鮮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