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修書緻意。《陳書·虞寄傳》:“ 高宗 即位,徵授 揚州 治中及尚書左丞,竝不就……又辭以疾,不任旦夕陪列。王於是特令停王府公事,其有疑議,就以決之,但朔望牋修而已。”
“箋修”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箋修(jiān xiū)指通過書信表達問候或緻意,常見于古代正式文書中,強調以書面形式傳遞禮節性内容。其核心含義為“修書緻意”。
《陳書·虞寄傳》記載:“但朔望箋修而已”,描述虞寄因身體原因無法參與日常政務,僅在每月初一、十五通過書信表達對君王的敬意。
宋代李綱詩句“敢比蠻箋修五鳳”中,“箋修”被用于贊頌書信文辭的華美,體現其文學化表達。
多用于古代官員、文人間的禮節性書信往來,或特定場合(如節日、述職)的書面問候,現代漢語中已不常見。
《箋修》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修訂、校勘文稿,一般用于學術研究或文獻編輯等領域。
《箋修》的拆分部首為豎,筆畫共有13畫。
《箋修》一詞的來源較為複雜,其中“箋”的意思是在文稿上添加注釋或批注,“修”的意思是修訂、整理。綜合而言,《箋修》即是對文稿進行修訂和注釋。
《箋修》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箋修”。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箋修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需要根據具體的曆史時期和文獻資料進行研究分析。
學者們在進行文獻《箋修》工作時,需要細緻地校勘文稿。
校勘、注釋、整理、文獻、批注
校改、校訂、修訂
撰寫、創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