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消的意思、道消的詳細解釋
道消的解釋
(1).某種主張被壓抑不得伸張。《易·泰》:“内陽而外陰,内健而外順,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 南朝 宋 謝靈運 《廬陵王墓下作》詩:“道消結憤懣,運開申悲涼。”
(2).謂顫危;覆亡。 晉 桓溫 《薦谯元彥表》:“于時皇極遘道消之會,羣黎蹈颠沛之艱。” 唐 李尚一 《開業寺碑序》:“自 魏 歷 齊 ,僧徒彌廣,德均鶖鷺,數若稻麻。洎乎 周 季道消,芟夷像教,斯虐主之稱亂,甚魔王之未降。” 五代 梁太祖 《受禅改元制》:“是以三正互用,五運相生,前朝道消,中原政散,瞻烏莫定,失鹿難追。”
詞語分解
- 道的解釋 道 à 路,方向,途徑:道路。鐵道。志同道合。 指法則、規律:道理。道德。道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學術或宗教的思想體系:道學。傳道。修道。 方法,辦法,技術:門道。醫道。 指“道家”(中國春秋戰國
- 消的解釋 消 ā 溶化,散失:煙消雲散。消融(亦作“消溶”)。消失。消逝。消亡。消沉。消極。消化。 滅掉,除去:消除。消滅。消毒。消炎。 把時間度過去:消夜。消夏。消閑。消遣。消磨(?)。 減少,損失,耗費:消
專業解析
“道消”的漢語詞典釋義
“道消”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道德、正義或理想抱負的衰退、消亡或不得伸張。它常用于描述政治鬥争、社會變遷或個人境遇中,代表正義或正統一方力量的衰減或失敗。具體釋義可從以下角度理解:
-
字面本義:道德衰微
- “道”指正道、道德準則、正義力量;“消”指消退、減弱、消亡。
- 組合起來,最直接的意思是道德的衰敗、正義力量的消退。例如形容一個時代禮崩樂壞,世風日下。《漢語大詞典》釋為:“謂道義消亡”。
-
引申義:正義失敗,理想受挫
- 在政治或社會語境中,“道消”常指代表正義、正道的一方在鬥争中失敗或失勢,與“道長”(正道興盛)相對。它反映了理想或正确主張無法實現的困境。
- 在個人層面,可指個人的理想、抱負因環境阻礙而無法實現,感到消沉或失落。《古代漢語詞典》将其解釋為“指政治理想不得實現”。
-
文學意境:怅惘與消沉
- 在詩詞等文學作品中,“道消”常帶有理想幻滅、前途黯淡、心境消沉的意境,表達一種無奈、怅惘的情緒。
權威典籍參考與用例
- 《周易·泰卦》彖傳: 這是“道消”概念的重要哲學源頭之一。其中提到:“内陽而外陰,内健而外順,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 這裡“小人道消”指奸邪小人的勢力消退,是“道消”用于描述政治力量對比消長的經典出處。雖未直接使用“道消”一詞,但“小人道消”的表述奠定了其對立于“道長”的含義基礎。
- 《後漢書·黨锢列傳序》: “及漢祖杖劍,武夫勃興,憲令寬賒,文禮簡闊,緒餘四豪之烈,人懷陵上之心,輕死重氣,怨惠必雠,令行私庭,權移匹庶,任俠之方,成其俗矣。自武帝以後,崇尚儒學,懷經協術,所在霧會,至有石渠分争之論,黨同伐異之說,守文之徒,盛于時矣。至王莽專僞,終于篡國,忠義之流,恥見纓绋,遂乃榮華丘壑,甘足枯槁。雖中興在運,漢德重開,而保身懷方,彌相慕襲,去就之節,重于時矣。逮桓靈之間,主荒政缪,國命委于閹寺,士子羞與為伍,故匹夫抗憤,處士橫議,遂乃激揚名聲,互相題拂,品核公卿,裁量執政,婞直之風,于斯行矣。夫上好則下必甚,矯枉故直必過,其理然矣。若範滂、張儉之徒,清心忌惡,終陷黨議,不其然乎?初,桓帝為蠡吾侯,受學于甘陵周福,及即帝位,擢福為尚書。時同郡河南尹房植有名當朝,鄉人為之謠曰:‘天下規矩房伯武,因師獲印周仲進。’二家賓客,互相譏揣,遂各樹朋徒,漸成尤隙,由是甘陵有南北部,黨人之議,自此始矣。後汝南太守宗資任功曹範滂,南陽太守成瑨亦委功曹岑晊,二郡又為謠曰:‘汝南太守範孟博,南陽宗資主畫諾。南陽太守岑公孝,弘農成瑨但坐嘯。’因此流言轉入太學,諸生三萬餘人,郭林宗、賈偉節為其冠,并與李膺、陳蕃、王暢更相褒重。學中語曰:‘天下模楷李元禮,不畏強禦陳仲舉,天下俊秀王叔茂。’又渤海公族進階、扶風魏齊卿,并危言深論,不隱豪強。自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貶議,屣履到門。時河内張成善說風角,推占當赦,遂教子殺人。李膺為河南尹,督促收捕,既而逢宥獲免,膺愈懷憤疾,竟案殺之。初,成以方伎交通宦官,帝亦頗谇其占。成弟子牢修因上書誣告膺等養太學遊士,交結諸郡生徒,更相驅馳,共為部黨,诽讪朝廷,疑亂風俗。于是天子震怒,班下郡國,逮捕黨人,布告天下,使同忿疾,遂收執膺等。其辭所連及陳寔之徒二百餘人,或有逃遁不獲,皆懸金購募。使者四出,相望于道。明年,尚書霍谞、城門校尉窦武并表為請,帝意稍解,乃皆赦歸田裡,禁锢終身。而黨人之名,猶書王府。自是正直廢放,邪枉熾結,海内希風之流,遂共相标榜,指天下名士,為之稱號。上曰‘三君’,次曰‘八俊’,次曰‘八顧’,次曰‘八及’,次曰‘八廚’,猶古之‘八元’、‘八凱’也。窦武、劉淑、陳蕃為‘三君’。君者,言一世之所宗也。李膺、荀翌、杜密、王暢、劉祐、魏朗、趙典、朱宇為‘八俊’。俊者,言人之英也。郭林宗、宗慈、巴肅、夏馥、範滂、尹勳、蔡衍、羊陟為‘八顧’。顧者,言能以德行引人者也。張儉、岑晊、劉表、陳翔、孔昱、苑康、檀敷、翟超為‘八及’。及者,言其能導人追宗者也。度尚、張邈、王考、劉儒、胡母班、秦周、蕃向、王章為‘八廚’。廚者,言能以財救人者也。又張儉鄉人朱并,承望中常侍侯覽意旨,上書告儉與同鄉二十四人别相署號,共為部黨,圖危社稷。以儉及檀彬、褚鳳、張肅、薛蘭、馮禧、魏玄、徐乾為‘八俊’,田林、張隱、劉表、薛郁、王訪、劉祗、宣靖、公緒恭為‘八顧’,刻石立墠,共為部黨,而儉為之魁。靈帝诏刊章捕儉等。大長秋曹節因此諷有司奏捕前黨故司空虞放、太仆杜密、長樂少府李膺、司隸校尉朱宇、颍川太守巴肅、沛相荀翌、河内太守魏朗、山陽太守翟超、任城相劉儒、太尉掾範滂等百餘人
網絡擴展解釋
“道消”是一個具有哲學和文學色彩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析:
一、核心釋義
-
主張受抑,正道衰微
指某種思想、學說或正當主張被壓制,無法得到伸張。此義源自《易經·泰卦》的“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象征正義力量被排擠。例如南朝謝靈運《廬陵王墓下作》中的“道消結憤懑”,即表達對正道受阻的憤懑。
-
覆滅危機,消亡終結
表示事物面臨衰亡或覆滅的境況,如晉代桓溫所述“道消之會”,暗喻王朝或勢力的危殆。在文學作品中常引申為修行者死亡或精神追求的消散,例如“身死道消”描述修道者隕落時畢生修為盡失。
二、語境與延伸
- 哲學内涵:“道”可指宇宙法則或人生真理,“消”則暗示消退或失衡,如《易》理中“陰陽消長”的辯證關系。
- 文學應用:多用于表達理想破滅、勢力傾頹或生命終結時的悲壯感,如“即使身死道消,也要守護”(例句)。
三、常見搭配
- 道消魔長:與“道長魔消”相對,喻指邪氣壓過正氣。
- 生死道消:文學中強調生命與精神追求的雙重湮滅。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用例或語義演變,可參考《易經》注解或古代文集中相關篇章。
别人正在浏覽...
奧古斯都罷戰逼拷不率餐薇遲命抽答臭味頓挫抑揚飛舉鋼闆高飄涵沈黑潦後矩緩坡讙山江津減降奸舋鏡袱金籝集體利益狙學魁梧奇偉流靡洛學率健門豹密宗寞寂囊螢内攻弄濤偏向平鈍平行作業鋪胸納地青緑青烏鸲目柔韌孺泣三元少陵師伯衰王雙标霜夕疏内束手坐視天高聽卑頹教涒歎陁崩翫日愒月吾土相懸岘山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