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貪圖安逸,荒廢歲月。 清 朱之瑜 《與奧村德輝書》之二:“若徒翫日愒月,轉瞬之間已成耆耋,可懼也。”
“翫日愒月”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析:
基本含義
該成語表示貪圖安逸、虛度光陰,常用來批評不思進取、浪費時間的消極态度。其核心在于強調對時間的荒廢,而非字面“追逐日月”的浪漫意象(的比喻解釋可能存在偏差)。
讀音與結構
拼音為wán rì kài yuè(常見讀音)或wàn rì ài yuè(部分注音差異),其中“翫”同“玩”,“愒”意為荒廢,兩字組合強化了“虛度”的語義層次。
出處與引用
最早見于清代朱之瑜《與奧村德輝書》中的勸誡:“若徒翫日愒月,轉瞬之間已成耆耋,可懼也。”通過警示時光易逝,點明成語的勸勉作用。
使用場景
近義與反義詞
補充說明:部分資料(如)提到“過分追求美好事物”的引申義,但結合權威出處和主流釋義,此說法可能為誤讀,建議以“荒廢時間”為核心理解。
《翫日愒月》是一個古代漢語詞語,可以解釋為欣賞白天太陽和晚上月亮的美景。它代表了人們在自然之美中感受喜悅和欣賞的心情。
《翫日愒月》這個詞可以根據不同的解釋方式進行拆分。
如果按照傳統的部首拆分,可以拆分成:羽(翅膀的部首)+ 日(太陽的部首)+ 心(心的部首)+ 愛(手的部首)+ 月(月亮的部首)。
如果按照筆畫拆分,則有:羽(8畫)+ 日(4畫)+ 心(4畫)+ 愛(13畫)+ 月(4畫)。
《翫日愒月》是一句古代漢語,來源于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它通常用于詩詞、歌曲或書信中,以表達對自然美景的贊賞和享受。
在繁體字中,可以寫作《翫日愒月》。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可能會有不同的變體。
例如,在《說文解字》中,字形略有不同,可以寫作《翫日逮月》。
這些變體是由于古代漢字不斷演變和書寫方式的變化而産生的。
1. 他站在窗前,翫日愒月,心中充滿了甯靜和喜悅。
2. 老人坐在柳樹下,翫日愒月,回憶起過去的歲月。
3. 青年在山頂上翫日愒月,感受到大自然的壯麗與無限。
關于《翫日愒月》,可以組成以下詞語:
1. 翫景愒心:欣賞美景,感受心靈的愉悅。
2. 愛月為證:以月亮作為證明,表示真情。
3. 愛日如初:對每一天懷有最初的愛意。
與《翫日愒月》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1. 日月如梭:形容時間過得很快。
2. 望日可待:渴望白天的到來。
3. 月明如水:形容夜晚明亮而美麗。
與《翫日愒月》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1. 白日夢:指在白天做夢,形容空想、虛幻。
2. 黑夜漫漫:指夜晚無盡無休。
3. 行屍走肉:形容生活無望,缺乏激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