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消的意思、道消的详细解释
道消的解释
(1).某种主张被压抑不得伸张。《易·泰》:“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南朝 宋 谢灵运 《庐陵王墓下作》诗:“道消结愤懣,运开申悲凉。”
(2).谓颤危;覆亡。 晋 桓温 《荐谯元彦表》:“于时皇极遘道消之会,羣黎蹈颠沛之艰。” 唐 李尚一 《开业寺碑序》:“自 魏 歷 齐 ,僧徒弥广,德均鶖鷺,数若稻麻。洎乎 周 季道消,芟夷像教,斯虐主之称乱,甚魔王之未降。” 五代 梁太祖 《受禅改元制》:“是以三正互用,五运相生,前朝道消,中原政散,瞻乌莫定,失鹿难追。”
词语分解
- 道的解释 道 à 路,方向,途径:道路。铁道。志同道合。 指法则、规律:道理。道德。道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道学。传道。修道。 方法,办法,技术:门道。医道。 指“道家”(中国春秋战国
- 消的解释 消 ā 溶化,散失:烟消云散。消融(亦作“消溶”)。消失。消逝。消亡。消沉。消极。消化。 灭掉,除去:消除。消灭。消毒。消炎。 把时间度过去:消夜。消夏。消闲。消遣。消磨(?)。 减少,损失,耗费:消
专业解析
“道消”的汉语词典释义
“道消”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道德、正义或理想抱负的衰退、消亡或不得伸张。它常用于描述政治斗争、社会变迁或个人境遇中,代表正义或正统一方力量的衰减或失败。具体释义可从以下角度理解:
-
字面本义:道德衰微
- “道”指正道、道德准则、正义力量;“消”指消退、减弱、消亡。
- 组合起来,最直接的意思是道德的衰败、正义力量的消退。例如形容一个时代礼崩乐坏,世风日下。《汉语大词典》释为:“谓道义消亡”。
-
引申义:正义失败,理想受挫
- 在政治或社会语境中,“道消”常指代表正义、正道的一方在斗争中失败或失势,与“道长”(正道兴盛)相对。它反映了理想或正确主张无法实现的困境。
- 在个人层面,可指个人的理想、抱负因环境阻碍而无法实现,感到消沉或失落。《古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指政治理想不得实现”。
-
文学意境:怅惘与消沉
- 在诗词等文学作品中,“道消”常带有理想幻灭、前途黯淡、心境消沉的意境,表达一种无奈、怅惘的情绪。
权威典籍参考与用例
- 《周易·泰卦》彖传: 这是“道消”概念的重要哲学源头之一。其中提到:“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这里“小人道消”指奸邪小人的势力消退,是“道消”用于描述政治力量对比消长的经典出处。虽未直接使用“道消”一词,但“小人道消”的表述奠定了其对立于“道长”的含义基础。
- 《后汉书·党锢列传序》: “及汉祖杖剑,武夫勃兴,宪令宽赊,文礼简阔,绪余四豪之烈,人怀陵上之心,轻死重气,怨惠必雠,令行私庭,权移匹庶,任侠之方,成其俗矣。自武帝以后,崇尚儒学,怀经协术,所在雾会,至有石渠分争之论,党同伐异之说,守文之徒,盛于时矣。至王莽专伪,终于篡国,忠义之流,耻见缨绋,遂乃荣华丘壑,甘足枯槁。虽中兴在运,汉德重开,而保身怀方,弥相慕袭,去就之节,重于时矣。逮桓灵之间,主荒政缪,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婞直之风,于斯行矣。夫上好则下必甚,矫枉故直必过,其理然矣。若范滂、张俭之徒,清心忌恶,终陷党议,不其然乎?初,桓帝为蠡吾侯,受学于甘陵周福,及即帝位,擢福为尚书。时同郡河南尹房植有名当朝,乡人为之谣曰:‘天下规矩房伯武,因师获印周仲进。’二家宾客,互相讥揣,遂各树朋徒,渐成尤隙,由是甘陵有南北部,党人之议,自此始矣。后汝南太守宗资任功曹范滂,南阳太守成瑨亦委功曹岑晊,二郡又为谣曰:‘汝南太守范孟博,南阳宗资主画诺。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瑨但坐啸。’因此流言转入太学,诸生三万余人,郭林宗、贾伟节为其冠,并与李膺、陈蕃、王畅更相褒重。学中语曰:‘天下模楷李元礼,不畏强御陈仲举,天下俊秀王叔茂。’又渤海公族进阶、扶风魏齐卿,并危言深论,不隐豪强。自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贬议,屣履到门。时河内张成善说风角,推占当赦,遂教子杀人。李膺为河南尹,督促收捕,既而逢宥获免,膺愈怀愤疾,竟案杀之。初,成以方伎交通宦官,帝亦颇谇其占。成弟子牢修因上书诬告膺等养太学游士,交结诸郡生徒,更相驱驰,共为部党,诽讪朝廷,疑乱风俗。于是天子震怒,班下郡国,逮捕党人,布告天下,使同忿疾,遂收执膺等。其辞所连及陈寔之徒二百余人,或有逃遁不获,皆悬金购募。使者四出,相望于道。明年,尚书霍谞、城门校尉窦武并表为请,帝意稍解,乃皆赦归田里,禁锢终身。而党人之名,犹书王府。自是正直废放,邪枉炽结,海内希风之流,遂共相标榜,指天下名士,为之称号。上曰‘三君’,次曰‘八俊’,次曰‘八顾’,次曰‘八及’,次曰‘八厨’,犹古之‘八元’、‘八凯’也。窦武、刘淑、陈蕃为‘三君’。君者,言一世之所宗也。李膺、荀翌、杜密、王畅、刘祐、魏朗、赵典、朱宇为‘八俊’。俊者,言人之英也。郭林宗、宗慈、巴肃、夏馥、范滂、尹勋、蔡衍、羊陟为‘八顾’。顾者,言能以德行引人者也。张俭、岑晊、刘表、陈翔、孔昱、苑康、檀敷、翟超为‘八及’。及者,言其能导人追宗者也。度尚、张邈、王考、刘儒、胡母班、秦周、蕃向、王章为‘八厨’。厨者,言能以财救人者也。又张俭乡人朱并,承望中常侍侯览意旨,上书告俭与同乡二十四人别相署号,共为部党,图危社稷。以俭及檀彬、褚凤、张肃、薛兰、冯禧、魏玄、徐乾为‘八俊’,田林、张隐、刘表、薛郁、王访、刘祗、宣靖、公绪恭为‘八顾’,刻石立墠,共为部党,而俭为之魁。灵帝诏刊章捕俭等。大长秋曹节因此讽有司奏捕前党故司空虞放、太仆杜密、长乐少府李膺、司隶校尉朱宇、颍川太守巴肃、沛相荀翌、河内太守魏朗、山阳太守翟超、任城相刘儒、太尉掾范滂等百余人
网络扩展解释
“道消”是一个具有哲学和文学色彩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层面解析:
一、核心释义
-
主张受抑,正道衰微
指某种思想、学说或正当主张被压制,无法得到伸张。此义源自《易经·泰卦》的“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象征正义力量被排挤。例如南朝谢灵运《庐陵王墓下作》中的“道消结愤懑”,即表达对正道受阻的愤懑。
-
覆灭危机,消亡终结
表示事物面临衰亡或覆灭的境况,如晋代桓温所述“道消之会”,暗喻王朝或势力的危殆。在文学作品中常引申为修行者死亡或精神追求的消散,例如“身死道消”描述修道者陨落时毕生修为尽失。
二、语境与延伸
- 哲学内涵:“道”可指宇宙法则或人生真理,“消”则暗示消退或失衡,如《易》理中“阴阳消长”的辩证关系。
- 文学应用:多用于表达理想破灭、势力倾颓或生命终结时的悲壮感,如“即使身死道消,也要守护”(例句)。
三、常见搭配
- 道消魔长:与“道长魔消”相对,喻指邪气压过正气。
- 生死道消:文学中强调生命与精神追求的双重湮灭。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用例或语义演变,可参考《易经》注解或古代文集中相关篇章。
别人正在浏览...
北君北太平洋暖流便繁鄙悰笔帽残毁蟾轮産难出纶翠旄地支都卢放火烧身匪遑丰蠲咯喳喳垢污龟冷搘牀固着行僞含笑花阛市轘辕火中莲饥枯济济跄跄酒胡九华云捐纳砍一枝损百枝磊落飒爽凉不丝儿廉武连株礼斗漏滴明晰拿不住呕心抽肠清灵钦慎气死风饶忧辱在三不入上进苫褐少年潲桶升斛声母説是道非坛山刻石韬力微酡唯心主义委滞窝别庠均相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