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舉主。《後漢書·鄭弘傳》:“ 弘 少為鄉嗇夫,太守 第五倫 行春,見而深奇之,召署督郵,舉孝廉…… 元和 元年,代 鄧彪 為太尉。時舉将 第五倫 為司空,班次在下,每正朔朝見, 弘 曲躬而自卑。”《三國志·吳志·諸葛瑾傳》:“ 吳郡 太守 朱治 , 權 ( 孫權 )舉将也。”
“舉将”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ǔ jiāng,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舉将”意為“舉主”,即古代推薦或選拔人才的人()。例如:
作為成語,“舉将”由“舉”(提拔)和“将”(統帥)組成,原指推舉将帥,後泛指選拔優秀人才()。常用于贊揚領導或組織在人才選拔上的成就。
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該詞可能起源于古代軍事選拔的典故()。不過,現存明确用例多見于《後漢書》《三國志》等史書。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中,需結合語境理解其具體指向()。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看相關古籍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
《舉将》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舉起武将的旗幟,表示全軍出動,英勇戰鬥的意味。
《舉将》的拆分部首是 丿(pī)和人(rén)。
它的總筆畫數為11畫。
《舉将》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戰争時期,當時的戰争需要有統一的指揮和組織,所以會有特定的标志來指揮士兵。舉起武将的旗幟就代表整個軍隊的出動和戰鬥的開始。
《舉将》的繁體字為「舉將」。
在古代漢字書寫方式中,「舉将」的寫法為「舉將」。其中「舉」表示舉起,「將」表示将領。
1. 軍隊士氣高漲,舉将出征,向敵軍發起了猛烈的進攻。
2. 領導舉将指揮,全力以赴,确保任務順利完成。
1. 舉座:指整個座位或整個賓客團
2. 舉人:指通過科舉制度考試的鄉村士人。
帶領、率領、指揮
傳令、退兵、撤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