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迷的意思、鹿迷的詳細解釋
鹿迷的解釋
謂得失榮辱猶如夢幻,使人迷惑。 明 無心子 《金雀記·臨任》:“正是鹿迷 鄭相 應難辨,蝶夢 莊周 不易明。”參見“ 鹿夢 ”。
詞語分解
- 鹿的解釋 鹿 ù 哺乳動物,四肢細長,尾短。雄鹿頭上有樹枝狀的角。毛多為棕褐色,有的有花斑或條紋。聽覺和嗅覺都很靈敏。種類很多,常見的有梅花鹿、水鹿、白唇鹿、馬鹿等。 方形的糧倉:“市無赤米,而囷鹿空虛。” 粗
- 迷的解釋 迷 í 分辨不清,失去了辨别、判斷的能力:迷信。迷糊。迷津。迷惘。迷蒙(a.昏暗看不清;b.神志模糊不清;e.使迷惑,受蒙蔽)。執迷不悟。 醉心于某種事物,發生特殊的愛好:迷戀。入迷。 沉醉于某種事物
專業解析
“鹿迷”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典故的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指對虛幻假象的迷惑或對事物真相的混淆不清。它通常用來形容人因被表象蒙蔽而失去判斷力,分不清真實與虛幻、得失與是非的狀态。
其詳細釋義可從以下角度理解:
-
字面含義與直接引申:
- “鹿”指代具體的事物或目标。
- “迷”意為迷惑、迷失、分辨不清。
- 合起來,“鹿迷”字面可理解為因追逐或關注“鹿”而迷失了方向或判斷。引申為因執着于某個具體事物(尤其是表面的、暫時的利益或現象)而喪失了整體觀和清醒的認識,陷入困惑或錯誤之中。
-
核心典故來源(蕉鹿夢/鹿夢):
- “鹿迷”的完整文化内涵根植于著名的“蕉鹿夢”典故,出自戰國時期道家著作《列子·周穆王》。
- 典故簡述:鄭國有個樵夫在野外打死了一隻鹿,怕被别人發現,就把它藏在幹涸的壕溝裡,并用芭蕉葉(“蕉”)覆蓋好。過後不久,他忘了藏鹿的地方,便以為自己剛才隻是做了一場夢(“以為夢”)。他在路上邊走邊念叨這個“夢”,被旁邊一個人聽到了。這個人按照他的話找到了鹿,拿回了家。拿鹿的人回家後告訴妻子說:“那個樵夫夢見自己得了鹿卻不知道藏在哪裡,我現在得到了,他的夢簡直跟真的一樣啊!”妻子卻說:“大概是你自己夢見樵夫得了鹿吧?難道真有那個樵夫嗎?現在你真的得到了鹿,看來是你做的夢成真了吧?”丈夫覺得也對,不再糾結。樵夫回家後,不甘心丢鹿,當晚真的夢到了藏鹿的地方,還夢到了那個拿走鹿的人。第二天一早,他根據夢的指引找到了拿鹿的人。兩人争執不下,鬧到法官(士師)那裡。法官說:“你最初真的打到了鹿,卻妄說是夢;真的在夢中夢見了拿鹿的人,卻又妄說是事實。他真的拿走了你的鹿,卻又和你争這隻鹿。他妻子又說是他夢中認定了别人的鹿。可見沒有誰真正得到過鹿。現在鹿就在這裡,你們就平分了吧。”這個案子後來又上報給國君,國君說:“哈哈!法官大概也是在夢裡給他們分的鹿吧?”國君去問國相,國相說:“是夢不是夢,我也無法分辨。隻有黃帝和孔子能分辨清楚。現在黃帝和孔子都不在了,那就聽法官的吧!”
- 典故寓意:這個寓言深刻地揭示了現實與夢境、真實與虛幻之間的界限模糊,以及人們因執着于得失而陷入困惑迷茫的狀态。故事中的人物都陷入了“鹿迷”——被“鹿”的存在、歸屬、是夢是真等問題所迷惑,糾纏不清,無法認清事物的本質和真相。
-
現代用法與内涵:
- 在現代漢語中,“鹿迷”一詞的使用相對書面化或文雅化,常見于文學、評論或哲學讨論中。
- 它主要用來形容:
- 被假象迷惑:指人被表面的、虛假的現象所欺騙,看不清事情的本質。
- 得失心重導緻困惑:指人過于計較個人得失,陷入患得患失、是非不明的境地。
- 對現實認知不清:指人因主觀偏見、執念或信息混亂而對客觀現實産生錯誤判斷。
- 人生虛幻感:有時也引申為感慨人生如夢幻泡影,難以把握(與“黃粱一夢”、“南柯一夢”有相似之處,但更強調認知上的混淆)。
- 例句:在名利場中追逐半生,他最終感歎自己不過是“鹿迷”一場,未能看清生活的真谛。
總結來說,“鹿迷”一詞源于《列子》的“蕉鹿夢”典故,其核心意義是指人因執着于表象、得失或虛幻的念頭而陷入迷惑,喪失了辨别真實與虛幻、是非與得失的能力,處于一種認知混淆、内心困惑的狀态。 它警示人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看透事物的本質,避免被外物所“迷”。
參考來源:
- 《列子·周穆王》(記載“蕉鹿夢”典故的原始文獻,是理解“鹿迷”含義的根本依據)。
- 《漢語大詞典》(對“鹿迷”及“蕉鹿夢”詞條有收錄和釋義,提供權威的現代漢語解釋)。
- 《辭海》(權威工具書,對相關典故和詞語有精煉的解釋)。
網絡擴展解釋
“鹿迷”是一個源自古典文學的中文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詞義解析
“鹿迷”字面意為“因鹿而迷”,實際引申為比喻人生得失榮辱如夢幻般虛幻,使人感到困惑或迷失。其核心内涵與“鹿夢”(又稱“蕉鹿夢”)的典故密切相關,出自《列子·周穆王》中“鄭人獲鹿,忘其所處”的故事,表達虛實難辨、世事無常的哲思。
出處與典故
- 明代戲曲《金雀記》
明·無心子《金雀記·臨任》中寫道:“正是鹿迷鄭相應難辨,蝶夢莊周不易明”,将“鹿迷”與“莊周夢蝶”并列,強調現實與虛幻的界限模糊。
- “鹿夢”的關聯
典故源自《列子》:鄭國樵夫獵鹿後藏于蕉葉下,後忘記藏鹿之處,懷疑是夢境。後世以此比喻得失成空、浮生若夢。
用法與示例
- 文學語境:多用于形容對名利、成敗的迷茫,或感慨世事無常。
例:“宦海沉浮,終是鹿迷一場。”
- 近義詞:蕉鹿夢、黃粱一夢、浮生若夢。
- 結構:并列式合成詞,屬文言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詩文或典故引用。
補充說明
- 拼音:lù mí
- 詞性:動詞性短語,可作謂語或定語。
通過“鹿迷”一詞,可見中文古典詞彙如何通過自然意象(如鹿)隱喻深刻的人生哲理,體現了傳統文化中對虛幻與真實的辯證思考。
别人正在浏覽...
表哥彪煥筆區擘窠字不了事不知老之将至黜華存儲單元厝火燎原點金成鐵敵寇垩化二六時罰則鬼風疹黑刷刷荷橐持籌家訪攪斷鸠采就館開年看落克己奉公辣不唧兒老陰離抱醴杯離即立眉瞪眼輪焉奂焉駱駝杖爐算子馬羣空男相昵眷女儈批鳳千裡之志啟蒙慶觞痊減仁懦人琴俱逝善誘殺一利百石劍釋位視蔭受精授政絲絡挑揀鐵碇嗁呼題諱同極銅律望緊小名家